20 日,记者从成都市新闻办获悉,近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实施“成都增绿十条”推进全域增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成都增绿十条”),提出了今后五年成都“全域增绿”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通过优化提升公园绿化、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景观,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生态带以及以“一轴两山三环七道”为主体骨架的绿网和天府绿道体系,构建五级绿道体系,预计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全域成都将初步呈现“绿满蓉城”盛景。
据悉,一方面,成都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遵循自然、生态、开放法则,加快开放式生态景观工程规划建设,形成公园绿化、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景观体系。具体包括,公园增绿、滨水增绿、城市道路增绿、小区绿化与立体绿化增绿和增花添彩。
值得关注的是,依据《花重锦官——成都市增花添彩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区详细规划,按照“生态化、人文化、适宜性、景观化”的理念,推进“花重锦官”增花添彩,2022年,建成天府芙蓉园,芙蓉小镇3个,芙蓉主题观赏园5个,实现芙蓉品种达30种;将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实现中心城区绿量稳步增长、功能逐步完善的同时,品质逐年提升,形成层次分明、品种丰富、季相变幻、风格协调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风貌。
另一方面,成都加快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环城生态区、二绕高速绿化带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多彩通道,实施生态管护与修复工程,夯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体包括,天府绿道增绿、生态廊道增绿、龙泉山植被恢复增绿、龙门山植被提升增绿,以及生态管护与修复增绿五方面。
其中,为提升城市“东进”和新城新区生态能级,按照“生态绿洲、城市绿肺”的总体定位,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到2022年,龙泉山脉人工造林18.11万亩,提升森林质量24.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建成5个总规模达8万亩的森林公园群,建成总规模1.7万亩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天府植物园,建设森林绿道、康养步道180公里,建成环山旅游公路270公里生态景观带,初步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游憩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
同时,为强化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原生植被提升,加大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内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区域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力度,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2.83万亩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的专项督察整改,维持大熊猫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
此外,针对公众重点关注的制度落地的问题,“成都增绿十条”从以下七个方面强化了保障: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项目方案审查机制、建设管理机制、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标准规范与技术导则体系等;二是强化法制保障,启动修订《成都市园林绿化条例》《成都市公园条例》,启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理规定》等立法调研工作;三是完善技术支撑,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推进林业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园林植物研究培育中心、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的建设;四是强化监督考核;五是落实资金保障;六是深化改革保障;七是强化宣传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