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已超过430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总额23.6%”,这是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6月29日在第八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上透露的数字。
食品安全如何“国际公治”?带你划重点!

第八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生态农业如何发展?“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障?中国又如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一项重要活动,来自政府、学界和行业的专家学者云集北京,共话“食品安全,国际共治”。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指出,面对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而“生态农业为未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宝文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食品进出口国之一,食品供应链的国际化驱使各国政府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保障食品安全,把握国际市场农产品消费的升级趋势,推动标准化进程,全方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介绍,近年来通过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6%以上,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
国务院参事尹成杰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农产品安全战略,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尹成杰强调,要从源头上下功夫,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集约、高效、秩序的“互联网+”现代农业。
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在质量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有将近50万家,食品流通企业有800万家,餐饮服务企业有240多万家。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体量大、食性复杂、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等别国没有的挑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表示,应在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生产道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直接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形成食品安全的共治机制。张宝文认为,只有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助、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利监督的社会共担格局,才能切实把好食品的安全关,食品安全才能真正的得到维护。
在马爱国看来,质量安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品牌创建和依法监管,才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合作推动中国食品安全发展
合作推动农产品安全领域共治共享
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食品安全和农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断完善贸易促进政策,积极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企业开展农业合作,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与推广。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在农业资源、技术、市场、产能等各个方面禀赋不同,各有所长;开展农业领域的贸易合作、技术合作、投资合作等,是沿线各国的共同的诉求。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中国还加大对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援贫力度,实施农业减贫等民生援助项目,在挽救民众生命、缓解食品短缺和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食品安全发展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农产品安全领域的共治共享。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和大广天下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及“一带一路”农业与食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