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五环内“中优”方案征集意见 每平方公里拟减少人口2200人
建筑连续面宽控制示意图(据市规划局官网)
“中优”区域3形态
核心区:指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轴线、城市中心区,为建设强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一般地区:指中心城历史片区、滨水区、依山区、城市风道区,环城生态区等区域,建设强度受严格管控
特别地区:指核心区及特别地区以外的城市区域
最高容积率
核心区2.5
一般地区2.0
特别地区1.5
商业办公建筑
不宜出现
3栋及以上简单重复
住宅建筑
不宜出现
6栋及以上简单重复
日前,成都市规划局就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公开征求意见。按照方案,将优化“中优”区域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期望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将“中优”区域规划人口密度从1.58万人/平方公里调减为1.36万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拟减少2200人。
城市空间形态:降低建筑尺度
方案显示,成都主要以五环路为界形成“中优”规划范围,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涉及“11+2”区域结构。“中优”区域按形态分为核心区、一般地区、特别地区。
容积率过高是导致交通拥堵、城市形态较差、特色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成都将借鉴天津、上海的规划,降低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在“中优”区域不同形态内执行不同容积率要求。以住宅容积率为例,核心区最高容积率为2.5,一般地区为2.0,特别地区为1.5。单个地块具体容积率根据城市设计确定;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和住宅兼容商业用地均按住宅指标执行;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按照最高容积率3.0执行。
根据方案,“中优”区域内城市建筑尺度将受到管控。临主要滨河地区、历史文化片区、主要临山地区、主要公园、环城生态区地块内50米以内建筑高度应不超过24米,50米以外高层建筑之间高差比不宜小于25%,这样可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同时,加强建筑形体的控制,30亩以上建设用地内建设项目,高层建筑之间高差比不宜小于25%,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应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商业办公建筑不宜出现3栋及以上简单重复。住宅建筑不宜出现6栋及以上简单重复。高层住宅宜采用点式设计。
提高产业层次:调迁批发市场
根据方案,“中优”区域主要承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逐步调迁一般性制造业,禁止新增布局低端性生产性工业。调迁批发市场及仓储物流(配送站除外),逐步调迁中等职业教育。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近期成都将主要针对绕城内区域进行调迁。
在优化产业业态上,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含商兼住、住兼商项目中的商业、办公部分)严禁擅自改变为居住用途。同时将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生态圈、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泛成都历史文化创意街区、建设泛城市绿道休闲旅游体验区、建设泛成都中心商业商务服务区、发展区域性功能总部。
提升城市品质:色彩基调亮丽明快
为提升城市品质,根据方案,将管控城市天际线、色彩。城市天际线重点在总体层面引导高层簇群布局,形成高低错落的城市总体天际线,在次区域层面形成高地错路空间格局,在河流、公园、山体周边等通过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塑造近人尺度的特色天际轮廓线。
结合城市地域文化、气候特征,确定“中优”区域亮丽明快的总体色彩基调。根据功能定位及历史文化特征,分片区进行色彩控制引导。对公共设施、住宅等不同建筑类型进行色彩区分,分类引导色彩,凸显城市风貌层次。对建筑裙楼及塔楼采取不同色彩引导,底部宜凸显细节,形成友好、宜人的沿街立面。
未来,成都将拥有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广场、四川大剧院、国际足球中心、成都科学馆、奥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重大公共设施。在交通方面,成都将形成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多网融合的城市交通体系。
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