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治理,什邡重现碧水蓝天。
什邡雍湖公园成为市民散步的新去处。
——什邡绿色发展的“加减法”
川西,盛夏,夕阳绚美。德阳什邡市双盛镇白鱼河村村民车明贵,每天晚饭后喜欢沿着村口的白鱼河边散步。清波粼粼的河水里,悠游的鱼儿清晰可见,河岸上树影摇曳,花红草绿。而5个多月前,这条河却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始于今年春季的白鱼河流域综合治理,是德阳向环境污染宣战,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一个缩影。
什邡,一座传统工业重镇,曾经的化工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历史欠账。而如今的什邡,目之所及却是蓝天碧水,城市里街道开阔、市容整洁,乡村里瓜果飘香,游人如织,展现出一派川西平原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什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工作指向,着力寻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环保攻坚,着力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成为什邡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
什邡,这座化工业重镇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中,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为指引,自加压力,创新方式,做着“加减法”。
“减”的是低端产能与困扰居民的噪声和粉尘,“加”的是新工艺、成倍增长的企业效益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雨田(图片由什邡市委宣传部提供)
做“减法”淘汰“散乱污”
蓥华镇穿心店曾是什邡规模最大的磷化工基地,三座磷石膏堆场成为当地人心中一块沉甸甸的“心病”,而今一场“愚公移山”式的治污正轰轰烈烈开展。今年3月18日,穿心店磷石膏堆场整治工程率先打响了什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第一枪”,削坡覆膜、雨污分流、河堤修复、监测井建设等阶段性工程逐步推进。德阳曾是全国五大磷化工基地之一,磷石膏堆存超过3000万吨。“环境容量一直是我们的软肋。”什邡市委主要领导说,彻底解决磷石膏问题,的确对地方经济数据带来阵痛,但是长远的发展绕不开这个障碍,不如早下决心早落实。
磷石膏堆场的“消失”,是“减法”之一。“减法”还体现在对“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整治。7月初,“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在什邡拉开序幕。按照“取缔关闭一批、整改规范一批、引导搬迁一批”的原则,什邡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无治理设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达标、无证无照、影响生产安全的工业类生产型企业、矿石堆场及加工点、燃煤锅炉、废旧回收站(点)、食品生产(加工)作坊、餐饮业和农家乐、汽修厂和洗车场、畜禽养殖场、木材加工厂和食用菌蒸孢小土灶等进行专项整治。
5月23日,什邡市环保局接到群众举报称,位于湔氐镇的一家养猪场违规排放废水,造成附近沟渠污染。什邡市公安局联合环保局立即对该养猪场进行检查并对排放的废水现场取样,什邡市公安局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同时对该案立案侦查。经调查取证,该公司养殖场区西北侧的废水收集管道前端有一破损洞口,废水从洞口流出直接外排。经对破损洞口外排的废水进行采样监测,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超《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9.5倍,污染物氨氮超《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14.3倍,污染物总磷超《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17.4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什邡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对该公司主要负责人高某、雷某处行政拘留五日。
随后,该养殖场投入整改,投资180余万元,在养殖场内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日处理量为60立方米,实现粪污不外排,粪污发酵后成为农家肥集中还田。同时,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期间,养殖场将存栏量由2000头缩减为370头,降低粪污排放量,用罐车运送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这是什邡整治“散乱污”的一个侧影。经过摸排,什邡市有1205户养殖户,其中362户在禁养区,目前已关停241家。
“违法违规的,不按要求整改,就关闭。”什邡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什邡市城管部门摸排了446家油烟污染餐厅,目前已对312家进行整改关停。需要整改的80家汽修厂也有73家完成整改。
什邡有部分地区是山林,因此什邡也有着87家木材加工厂。今年,什邡林业局出台相关政策,取缔了5家木材加工厂,对80家木材加工厂进行整改。
在工业上,什邡经信委摸排出406家“散乱污”企业,它们大多以化工为主。截至目前,已有85家被取缔,192家被整顿,84家被关停,还有4家被搬迁。
什邡以污染企业之死,来换生态环境之生,背后凸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重。
做“加法”向绿色发展转型建设生态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一方面对污染源做“减法”,另一方面更要从思想观念、产业布局等大做“加法”。
7月27日,什邡市泰山石膏(四川)有限公司厂房内,一辆辆大卡车正将磷石膏转运至生产车间,经过粉碎、筛选、气流干燥、炒制、改性、成品等一道道程序后,一块块成型的石膏砌块整齐地排列在传送带上……在此过程中,磷石膏实现了从工业废渣到建筑材料的华丽转身。据了解,这条生产线可年产4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
磷石膏变废为宝,治理“散乱污”也在升级。几年前,生产耐火材料的好时吉化工,通过转型放弃生产高污染的产品,产值却翻了近10倍,去年产值达到5亿元。
“对于化工企业,我们在引导他们向现代化工转型,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什邡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是什邡的选择。
什邡一方面加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一方面抓住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势。与此同时,什邡也在向新兴产业转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都是发力点。
随着一批绿色低碳项目的实施,什邡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格局正加速形成。
“加法”,还体现在制度的创新上。今年,什邡市环保警察中队升级为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时针往回拨一年,2016年7月,全省首支环保警察中队在什邡正式成立,这也是继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启动五年环保攻坚工作后,该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公安+环保”的模式,创新解决了以往环境执法进门难、取证难、移交难等各类环境执法尴尬问题。2017年5月2日,什邡在川西北地区基层法院率先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进一步完善了什邡环境保护工作的司法支撑格局,为环保攻坚提供强大法制保障。
在落实河长制上,什邡也有自己的创新。在治理白鱼河上,什邡探索建立了“1+ 10”工作机制:由白鱼河流经的4村1社区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每人联系沿白鱼河两岸居住的10户群众,共计200户群众,让村民们也参与到环境治理之中来,从而扩大专项整治行动的覆盖面。
白鱼河在白鱼河村的流域面积为2公里,从3月开始,项目联系人黄华云便开始联系沿岸的10户群众,对他们进行环保普法教育,并让其签订责任书,向其他村民宣传环保意识。经过一个月的治理,白鱼河不仅垃圾少了,也开始逐渐变得清澈了。
通过“加”“减”法,什邡探索着自己绿色发展的路径。而“加”“减”之间,更凸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