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  要闻
云桥村寻找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http://www.newssc.org 】 【2017-07-31 11:23】 【来源:四川日报
推荐阅读

  7月19日10时,一进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云桥村,扑面而来的是盛夏里难得的丝丝凉意。村内绿树成荫,湿润凉爽,成都市饮用水源重要取水地之一的柏木河从农田边流过。

  位于成都市上风上水的郫都区,承担着成都市主城区90%的供水任务,柏条河、柏木河、徐堰河3条河流是其主要取水口。而位于核心区域的云桥村,75%以上的面积都属于水源保护区。如何在水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绿色发展,是云桥村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本报记者 张明海

  水源保护是第一条“硬杠子”

  “包括云桥村在内,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的新民场镇,就有12平方公里在成都市自来水六厂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新民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郫都区环保局负责人表示,按照当地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取水口下游200米至上游5公里是一级保护区,保护区的宽度是河两岸各1000米,徐堰河流过新民场镇的区域几乎全部处在一级保护区内。

  因此,严格执行水源保护成了云桥村坚持的第一条“硬杠子”。

  在云桥村,很难见到小洋楼鳞次栉比的新农村美景,大多数都是老砖房。“为了促进对水源地的深入保护,村里已经很多年没批准新建农房了,养殖生猪、鸡鸭等也很少了。”村民王道才说。

  “按照保护条例,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准进行有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云桥村党支部书记肖春介绍,为了守护一方“生命之水”,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放弃了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养殖业、产品加工业等发展机会。

  绿色农业成为发展王牌

  “水源保护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就是我们这里的优质环境其他地方比不上;劣势,就是难以进行深度建设开发。”肖春告诉记者。

  如何用好水源保护这把“双刃剑”?王道才的家就在饮用水源保护地核心区内,自从成都自来水厂在附近取水后,为保护水源,自家的地不能耕种了。然而,村民们发现,随着原来的农田地下水位升高,水草、芦苇渐渐成了主要植被,于是,云桥湿地被提上了建设日程。

  2011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郫都区林业局等机构的倡导下,云桥湿地重建项目正式启动。保护区内不再进行农作物耕种,区内植物自然生长,小动物栖息,逐渐形成了集水生、水陆生、陆生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如此一来,气候、土质、风光等成为云桥村的特色。

  在肖春看来,水源保护也可以成为推动云桥村绿色农业发展的最大助力。

  因为水质和农作物品质的绝对优势,云桥圆根萝卜已成为成都周边远近闻名的农产品。“目前,云桥村圆根萝卜已成为国家地理农产品,云桥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合作社年产圆根萝卜1000吨,全村年产4000多吨。”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吴成兵介绍,到目前为止,发展入社菜农80多户,种植面积340多亩,年销售各类蔬菜2000多吨。

  “我们将结合‘成都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云桥湿地公园’等优势,充分发展特色项目,将圆根萝卜等农产品打响,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进入高端市场。”肖春充满信心。

[ 编辑:陈玉蓓]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