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19日讯(记者 李春雨)今日下午,四川“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一场在成都举行。四川新闻网记者从会上获悉,五年来,四川多点多极发展态势总体形成,市(州)梯队竞相追赶,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达到15个,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均超过5000亿元,天府新区、攀西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决定,着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五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首位一马当先、多点多极竞相发展、底部基础不断夯实的多点多极发展态势总体形成,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 首位城市领先发展,成都市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70亿元,稳居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位第四。市(州)梯队竞相追赶,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达到15个、增加8个。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过百亿的县(市、区)达到112个、增加38个。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均超过5000亿元,天府新区、攀西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五大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每年分片区召开五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调研会,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由省领导牵头推进五大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机制,五大经济区立足资源察赋以及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竟相跨越的发展之路。 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快领先发展、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等创新要素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发展壮大,西部重要的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已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成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城市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占全省比重接近三分之二。 川南经济区加快一体化进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加快多中心城市群建设,一批支撑性、骨干性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取得突破进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页岩气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加速,“中国白酒金三角”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成为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门户。2016年经济总量达5667亿元。 川东北经济区: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依托天然气、农产品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加快北向和东向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着力打造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天然气创新开发利用示范区。2016年经济总量达5382亿元。 攀西经济区:加快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利用,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建设,钒钛、稀土、水能等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亚热带特色农业和阳光康养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2016年经济总量达2419亿元。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成为支柱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初见成效。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511亿元。 天府新区加快打造国家级国际化现代新区 2011年4月出台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第一次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四川天府新区,定位于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加快培育建设四川新兴经济增长极,新区发展呈现“全面加速、提升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区成立三年以来年均增长86%,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66亿元。 围绕天府新区“一城六区”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平台建设完善,“六纵六横”骨干路网体系和重点区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西区产业园、国际合作区启动建设,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新兴工业园加快建设,成都科学城天府菁蓉中心建成投用,新川创新科技园获批西部首个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基地。 天府新区瞄准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最前沿,建成投产全国首条柔性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高分辨率触控显示屏生产线,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速发展,已形成汽车制造1个千亿级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烟草等4个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会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集群初步形成。 天府新区加速打造开放高地,投入运行“中国一欧洲中心”、天府新区海关等开放合作平台,微软云加速基地、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中航航空科技文化博览中心、中信戴卡等项目和企业落户天府新区,已累计引进重大项目300余个,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新区。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