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区工作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现在养老和托管的需求都能在社区解决。”10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成都市锦江区双桂路街道牛沙路社区时,正值社区的4点半课堂时间,刚放学的小学生正在这里托管辅导。社区党委书记郭昕对此颇为骄傲,“社区专门腾出房间改造成排练厅,供老年人唱歌、跳舞、时装秀,社区还设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班。现在年轻人在外忙事业,社区办好‘一老一小’这两件事,就是解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社区工作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背后,是成都对社区发展治理的改革。
今年9月,成都市召开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从制度设计层面为全市社区发展治理松绑赋能。
□本报记者史晓露
转职能 取消经济指标考核
社区服务提升来自于工作理念的转变。早在几年前,成都市社区工作重心还在招商引资上,绝大部分街道(乡镇)对社区都有经济指标考核任务,还有上面摊派的各类行政事务,有的社区高达200余项。“以前,小区违章建筑也让社区介入处理,可是我们根本没有执法权限,只有苦口婆心地去劝,但没什么用。”郭昕说,社区工作人员常常是跑断了腿使不上劲着不了边,感到力不从心。
而社区工作又长期缺乏顶层设计。“街道工作牵涉城管、建设、规划、卫生、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不同部门在街道派驻了执法队伍,这些工作又有很多职能交叉,协调起来很难。”锦江区委社治委负责人道出了以往街道工作的尴尬。
改变从2008年开始。锦江区率先在全市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将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经济职能从街道办事处剥离。同时,新设置5个区级产业功能区,承接从街道剥离出来的经济职能。
现在为社区“减负”的行动将在成都全域铺开。
近日,成都市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明确,要推动社区职能归位,街道(乡镇)不再承担招商引资职能,并取消相应考核指标。
“此举将推动社区发展取向从以GDP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成都市委社治委负责人介绍,今后将突出街道(乡镇)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平安的主体责任。
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也于日前成立,各区(市)县党委也相继成立社治委。“在市委专门设立一个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工作的职能部门,这在全国是首创。”成都市委社治委负责人说,今后成都市委社治委将履行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等四方面的职能。
转形态 老旧院落换新颜
“我们在这儿住了三十多年,一直跟四家人共用厨房、卫生间和洗澡堂。”60岁的夏素华和丈夫住在成华区建设路54号的“69片区”棚户区,房屋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只有20多平方米。一进门,就看到阴暗潮湿的过道,墙面的涂料已起壳脱落。
在成都,还有5.2万户居民住在棚户区。不过,他们的居住条件将很快得到改善。近日,成都提出,将用五年时间改造5.2万户棚户区,共计790万平方米,预计到2021年底基本消除棚户区。日前,“69片区”棚户区改造已启动。
实施老旧院落改造行动只是成都推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的一步。今年9月,成都提出要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等五大行动。未来,特色乡镇街区要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
社区“换颜”还体现在服务水平提升上。成都将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一站式”、全天候服务的社区综合体;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依托商场、超市、便利店叠加政务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电商、小区金融、物业增值服务……如今,一个个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正加速形成。
在锦江区,全区16个街道已设立了29个社区公共服务站,还正在推行利用红旗超市、电信营业厅等营业网点叠加政务服务建设“社区政务超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60余项“民生类”审批和服务事项被下放到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区政务超市”,居民不出社区就可就近办事。
“现在生活太方便了。”在牛沙路社区生活的张青南说,楼下就可以交水电气费,银行、超市、菜市等都能在小区周边找到。
转机制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社区的发展治理工作不能靠政府唱独角戏,要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共建共享的关系,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共享资源、共享文化、共享服务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为此,成都提出,社区治理要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在服务中发展壮大。
探索早已进行。
2014年,武侯区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实现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广泛参与社区治理。
“一方面改革事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减负’;另一方面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增强其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武侯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为了培育社会组织,武侯区率先取消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批,降低其登记门槛。社区发展治理还需要资金保障。2016年、2017年,成都分别投入820万元、1200万元专项资金,以3年为周期推动城乡社区总体营造行动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社区治理。目前,成都已探索出5种动员社会资源建立社区基金的形式。
记者手记
社区去行政化 重在厘清职能
传统印象里,社区居委会形象是这样的:白色的大楼,整齐排列的办公室,规范有序的室内陈设……不过,当记者来到锦江区双桂路街道牛沙路社区居委会时,却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一楼,像走进了咖啡馆。这里没有格子间办公室,室内呈开放式布局,木桌、木椅、照片墙、绿色植物和雕塑作品的装点,显得温馨亲切。左边是一个西点烘焙室,桃木色烤箱、黑色橱柜,设计和配色都颇具时尚感。
“这里太不像我印象中的居委会了!”记者这样感慨时,牛沙路社区党委书记郭昕笑了,“我们希望居民一进门,就像回家一样。”
居委会办公室装修风格之变是社区去行政化的结果。不过,社区去行政化还远不止于此。
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都承担着小到材料收集审核,大到行政执法的各种事项,哪些事项确需社区完成,哪些事项又在社区职责之外,却没有清晰的界定。
未来,只有进一步厘清行政部门和社区工作的权责界限,同时以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界定,才能让社区工作真正从行政束缚中解放,才能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