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加速产品迭代 回归保险本质
即期返还的年金险、养老险等产品10月起停售
□本报记者 卢薇
10月1日起,中国保监会早前下发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正式实施,在这一被称为保险业史上最严“组合拳”的新规要求下,“分红年金/两全保险+万能账户”产品形态并能即期返还的年金险、养老险等产品不再销售。
“过去投保两全保险、年金保险,首年就可返还,且年生存金的领取比例一般是10%至30%保额。10月起,这些产品不再销售。”记者走访调查部分在川险企后获悉,各公司正力推具备长期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作为明年“开门红”主打,目前预售情况较好,超出市场预期。
回归保障功能
“据我了解,同业也都严格按照新规执行,对产品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设计开发。”一家大型寿险四川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月起,即期返还的年金险、养老险等产品公司已全部下架。
年金产品附加万能账户,一度是寿险市场销售的主流产品之一。投保人通过主险的年金产品享受保险保障;另一方面,每年定期获得生存金(通常为基本保额的一定比例)自动进入附加的万能账户,通过日复利、月结息的方式提升投资回报。一部分万能险产品退保收费低,保障成本小且不收取额外费用,是典型的“明保险实理财”,吸引了客户目光,却偏离了“保险姓保”的本质。
此次对人身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开发行为作出原则性规定,明确两全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且每年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交保险费的20%;万能型保险产品、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设计应提供不定期、不定额追加保险费,灵活调整保险金额等功能,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护理保险产品在保险期限届满前给付的生存保险金,应当以被保险人因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条件。
业内专家认为,新规通过拉长期限把保险从投资功能往保障方向转移,倒逼寿险公司从“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提升质量”加快转型。
产品更新迭代
一份全国性行业交流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8月份,年金保险及两全保险累计保费收入约1.6万亿元,在同期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接近80%。
这意味着,大部分寿险公司都会受到新规影响。新规生效后,首次返还时间推后,且对万能险的转入和转出收取手续费,将降低产品的收益和流动性,市场接受程度可能会降低。
“每年一季度险企保费收入几乎占到全年的1/3,因此每年10月份大多数寿险公司都已制定好下一年初的销售任务,最后一个季度会全力冲刺来年的‘开门红’。”上述专家表示,开发设计营销新产品,尽快“接棒”停售产品原来的份额,成为各家寿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例如,在年金保险方面,新产品可拉长年金产品的给付期,真正发挥年金产品在少儿教育金以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规划方面的功能,同时区别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发挥年金产品的生存保障功能;对于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险企可将被保险人按照不同的健康因子区分定价,鼓励被保险人实施自身健康管理,同时提升保险公司管理风险能力;万能险今后可以设计为年金、终身寿险以及两全保险,且以主险形式存在。
来年“开门红”可期
一位四川保险业资深人士介绍,为迎接新规落地,各保险公司在“十一”到来前已筹备长达半年之久,随着报备成功的产品越来越多,各公司对新品的销售情况也逐渐有了把握。
如某寿险企业试探市场反应的一个年金保险系列,在返还期延后至第5年以及预定利率下调的情况下,销售情况良好,试销额达到既定目标的150%,新单保费较去年同期实现正增长。
长江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部分新产品销售测试结果积极,需求拉动的大趋势下,客户对新产品返还政策改变的敏感度或许较弱,同时保障类险种保费收入增长和结构占比存在优化趋势。
不过,也有研究机构持不同观点。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表示,新规或对明年险企“开门红”影响较大。银保产品受制于1年内返还比例不能超过20%的规定,受影响程度将大于代理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