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迈进乡村振兴新时代 努力让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2017年11月10日 19:43:59 来源:四川新闻网
董焦 编辑:王莹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0日讯(董焦)一山倾天下,一堰名古今。都江堰灌溉出天府之国,延续着世界“双遗产”的永恒魅力。恬静的自然风光、茂盛的森林植被、气候宜人、生态绝佳,空气、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被誉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在这里惬意生活,众多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充分彰显了都江堰市人与自然和谐的宜人气质。穿越千年历史,这里仍然保持着优美的山水自然风貌,人民幸福感与日俱增。

  新时代赋予使命担当,新征程谱写美好未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都市也将加快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让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的生活。如何让百姓生活更有品质,腰包更鼓,笑颜常开?如何让城市治理更有机更科学?都江堰勇担西控使命,正在探索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之路。

  产业兴旺:

  永丰街道永寿社区合作社总产值已达330万元

  走进都江堰市永丰街道永寿社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道路宽阔,环境整洁,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里,村民们愉悦的笑容,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百姓幸福感的提升,离不开社区新居党建、新业党建、新风党建的“三新党建”模式的努力。

  以农业生产的蔬菜产销为例,社区党总支结合本地人多地少、规划和产业受限的实际,引导成立东篱蔬菜种植合作社,并设立党支部,推广大棚蔬菜和有机蔬菜,开展集约化种植,带动村民多元增收。

  “以前卖菜,就是各人种了各人挑起卖,别个卖2元一斤,我就卖1块8,虽说菜卖出去了,钱没没咋挣到。”社区刘大爷,这样回忆曾经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如今,社区的蔬菜产销已经实现了精准运营,凭借“互联网+”加订单,合作社与电商公司、高校、本地超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电商平台将蔬菜卖到成都、卖到外地。

  除此之外,党支部3名技术尖子还无偿的开展技术指导提升产品质量,13名年轻党员志愿者为精准扶贫户提供肥料、种子和技术扶持,主动帮助不能做农活的“五保户”插秧,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社区合作社总产值已达33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4000元,提供就业岗位80个,周围散户受辐射带动效应年增收2000元。通过党建引领,集体合营的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生态宜居:

  柳街镇水月社区散居院落蜕变“白净美”

  “几点飞霜浸眉头,北望九州过蜀州”,公元 1174 年,当杜甫游至今都江堰柳街镇时,眼见浓荫蔽日,古木参天,勾起乡愁,留下了诗句。

  今天,当你漫步在柳街镇的水月社区,一股“文艺范儿”扑面而来,置身其中,烦恼抛诸脑后,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你可在倚树而建的空中楼阁,听流水莺啼,看疏影横斜,静谧舒适亲近自然。也可感受清溪环绕流淌,街区一尘不染,一砖一瓦都充满设计感的归家之情。

  你能想见这个充满乡愁的文艺社区,曾经也受到“脏乱差”的困扰吗?蜕变的背后,是都江堰创新散居院落治理的探索之路。据了解,水月社区人口多,统一管理难度大。从2015年起,水月社区居委会首先将全社区整合划分为7个自治院落(网格),建立起了“一组三会”自治组织,划分区域,每户居民负责将自己家的门前后院打扫干净,在此基础上,再分工进行全社区的垃圾清扫等日常维护工作。最后,全社区2311人一起参与到了“扫洁”行动中来。同时,应广大群众诉求新建道路5000米、沟渠3000米。

  环境变好了,得让居民们富起来。水月社区开始打造乡村旅游。很快,18间民宿陆续建成,由协会统一管理,实行按月分成制度。目前,每户参与民宿的居民每月能增收1000余元。

  乡风文明:

  龙池镇云华社区党建引领村民守好绿水青山

  云华社区坐落在紫坪铺湖畔,社区境内道路和水系都直接关系到紫坪铺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地,保护沿岸和境内生态环境的责任更加义不容辞。通过党建引领,村民们遵循乡风文明的“新约定”,守好绿水青山。

  云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程翔介绍,云华社区村民委员会重新研究制定了村规民约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新约定”的制定极大地约束规范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组织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党支部引领下,云华社区将综治网格化管理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网格化管理、防汛防灾监测以及河长制工作要求等各方面工作事务相结合,采取综合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日常监管工作职能和效率,做到社区村组干部“眼见之处”皆为监管的职责义务,让大家明白守好绿水青山才能迎来金山银山。同时,主动履职尽责,开展全境综合巡查,出动网格员劝离紫坪铺水库钓鱼等行为,开展水库卫生突击整治。

  “我们还利用坝坝会、文艺演出、党员大会等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有奖知识问答。借助农民夜校、主题党日和各类文艺演出机会组织支部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观看微视频,让大家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和法制建设的意义。”张程翔表示,乡风文明的建设,最终让百姓收获乡村新貌。有了新气象,大家干劲更足,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振兴乡村精心谋划

  都江堰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农村新风貌的期待。成都市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独具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子。而都江堰,正是创新探索路上的主力军。

  积极培育一批农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吸引创新要素进入农业,提升农业形态,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新体制,提升产业规模化经营能力、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和社会治理效率,推动乡村加速振兴。这些探索方向,最终将让百姓获得实在的幸福感,生活有着看的见的新变化。

  中共都江堰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介绍,该市紧扣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坚定不移落实“五转”要求,形成了“以基层党建为统揽,以‘小单元’治理为依托,以多元参与为支撑,以依法治理为保障”的工作理念,提出了社区发展治理“1253”的工作思路,即“1”就是紧紧围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市”建设目标;“2”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始终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揽”和“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5”就是统筹推进品质社区、活力社区、美丽社区、人文社区、和谐社区建设;“3”就是建立健全以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主的人才保障机制、以社区发展基金为基础,多元资金参与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和以评比奖励、以奖代补为主的激励引导机制,努力探索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与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相适应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为全面落实“西控”战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提供坚实基础。

  数字都江堰:

  310天——到2021年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6%,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

  500亿元——2021年,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

  1253——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思路。

  1438——将全市城乡居住区整合为1438个治理“小单元”,推荐产生了街道、社区兼职委员171名。

  4400——各类组织依法制定完善自治规则、协会章程44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