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最适合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2017年11月22日 11:13:52 来源:成都晚报
编辑:王莹

  ■ 成都晚报评论员

  当今世界,正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站在全球新经济的风口,成都怎么办?

  在本月举行的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成都亮明了自己的雄心:到2022年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成都以发展新经济再出发,无疑是成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自觉,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同时,也为瞄准世界城市体系的更高层级,“三步走”冲刺世界城市积攒砝码与能量。

  回首成都今年一系列变化,我们发现,成都发展新经济的思路,无比清晰;举措,抓铁留痕。

  发展新经济,首先离不开人才的聚集。

  早在今年4月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就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随后,成都接连出招。以本科生以上人才落户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人才新政迅速实施,引得全国侧目。人才新政立竿见影,到11月20日,人才新政实施4个月之际,近10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落户成都。发展新经济所需的“人和”,得以聚集。

  发展新经济,离不开资金的聚集。

  致力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在原有的“四中心一枢纽”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血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认为,成都提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这五大核心功能中的新型金融值得关注。注重新型金融功能的发展,避免了金融中心的打造只停留在“昨天”,而没有“明天”。在他看来,这是城市谋划者为成都未来打造的“孵化器”,更是新经济领域企业迈向成功的“护航者”。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资金的流向。截至今年6月末,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4860.9亿元,同比增长6.0%,较年初增长5.2%。明确提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以来,资金正在源源不断向成都聚集。发展新经济所需的“地利”,已经具备。

  发展新经济,同样离不开产业的聚集。

  今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举行,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首次披露成都空间布局优化后的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成都市重点支持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力支持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超前布局的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新经济领域。本月的新经济大会,更是明确了成都要发力的“六大新经济形态”。

  发展新经济所需的“天时”,已经具备。近日,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锤子科技2017秋季新品发布会、小米投资生态年会等相继来蓉。一个个新经济项目或新经济活动来到成都,“新经济”正在书写成都新的城市名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成都一步一个脚印,从政策、人才、金融、产业等多维度出发,为新经济在成都的发展营造“天时、地利、人和”。

  成都,的确是最适合新经济成长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