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22日讯 年初以来,都江堰市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和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中心一枢纽”经济社会战略导向,紧密结合都江堰发展实际,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据人民银行都江堰市支行行长陈家毅介绍,截至11月末,该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达266.45亿元,较年初增加42.33亿元。
该市金融机构与市各经济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座谈会、推介会、项目融资对接会等方式,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转变服务方式,主动对接实体经济。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人行都江堰市支行与有关单位举办“喜迎十九大,多方联动,服务实体”银企融资对接会,与30户企业面对面,通过沟通交流、解读政策、介绍产品等方式,促进与实体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2017年,该市金融机构已累计开展各类金融服务活动564次、融资对接活动6次,促成融资达35.31亿元。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普惠金融宣传等方式,立足银行机构网点开展信贷政策、金融IC卡、反假人民币、征信知识宣传,支持辖内国有公司和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兴市公司申请的23亿元绿色债券顺利通过环评和绿色认证。
与此同时,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该市涉农银行机构与农林局、财政局、金融服务中心协同配合,通过建机制、筑平台,促进多部门齐抓共管,有力地推动了“农贷通”平台建设。截至11月末,平台已累计采集入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137户;通过平台发放贷款105笔、金额1.94亿元;建立19个镇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和184个农村金融服务站,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示范点位9个;聘请联络员352名,为896户农户和43户新型农村主体建立了经济档案。评定信用户1356户、信用村126个、信用乡镇11个、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户,持续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本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大力推进以“两权”抵押为主的农村产权融资发展,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6亿元,余额8040万元,发放了首笔以茶叶为抵押物的农产品存货质押贷款,促进了信用评级机构、保险机构和银行机构的三方合作。
发挥信贷政策导向作用,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本源。坚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注重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目前,全市支农再贷款运用规模达1.33亿元,较2015年增长3.45倍,重点支持了猕猴桃、冷水鱼、蔬菜、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水稻等7大地方重点农业产业基地以及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电商平台等,带动周边农村就业增加千余人;督促辖内金都村镇银行和成都农商银行都江堰支行全面加强自我管理,两家银行机构涉农导向效果评估均达到“优秀”,撬动了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三农”,全辖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88.15亿元,较年初增加52.15亿元,增长38.34%,涉农贷款增速高于都江堰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19.45个百分点,信贷支持重点进一步显现。(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刘伟兵 都江堰市支行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