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东区:探索“126”之法,织就“平安惠民”之网

2017年12月27日 10:37:06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大强 编辑:李娉竹
  攀枝花市东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队伍。 (东区综治办供图)
  
  中心统领、两网覆盖、六联互动
  
  □大强 背街小巷发案隐蔽,安装电子眼监控盲点保平安;老旧小区治理问题多,聘请网格员提供精细化服务;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大,实行一般性涉稳信访问题包案化解……攀枝花市东区这些“对症下药”的“动作”,聚焦两个关键词:“法治”和“平安”。
  
  东区是攀枝花市的主城区,辖区面积166平方公里,辖1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聚居着汉族、彝族、满族、回族等35个民族,常住人口38万余人,社会综合治理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如何推进法治建设,守护平安,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且看“答案”:近年来,东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探索出“一中心统领、两网覆盖、六联互动”的“126”工作法,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织就了一张“平安惠民”之网。
  
  A
  
  打造综治中心,整合服务功能
  
  今年12月,按照“综治办+信息化+组团式服务”建设模式,以现有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为底座,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雪亮工程”、矛盾多元调解、法学会服务等功能的“综治中心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上线,成为东区三级综治中心的信息化支撑。
  
  “党政主导、综治主抓,部门参与、联动融合,聚焦平安、信息支撑,统筹规划、分级负责。”东区按照这一原则,全域汇聚社会治理工作合力,统筹打造全区三级综治中心。
  
  以线拓面,东区深入推进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综治服务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监控研判室和社会心理疏导室等,努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稳定局势的能力,进一步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东区综治中心占地面积约730平方米,建立了服务大厅、指挥大厅、“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室、矛盾纠纷调处室、心理疏导室。中心共配备8名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全天候不间断收集、分流、处理、监督、反馈各类民生信息,并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实现信息互通、非警情事件分流,成为东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协调、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和法律服务的“神经中枢”。
  
  今年,东区共建设完成1个区级、10个街道(镇)级和66个社区(村)级综治中心,城乡三级综治中心实现全面覆盖。依托综治中心建设,东区将全面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大调解、城乡“雪亮工程”等功能,打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搭建全区统一的综治指挥调度中心。重点开展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研发案件信息管理、综治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微信治安隐患受理等具有东区特色的定制化系统,整合便民服务部分功能,逐步开展面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B
  
  人防网+技防网,两网覆盖护平安
  
  为增强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东区大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人防网和“雪亮工程”视频技防网建设。两网覆盖,构建起人技结合、动静结合的防控网络,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方面,构建人防网。东区划分为519个网格,每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配备519名专(兼)职网格管理员。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工作流程》等16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社情民意收集报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公共服务代办“五大员”工作职责。
  
  东区重点抓好“早碰头、日双巡”动态巡查,常态化走访民情、排查矛盾、发现隐患,做到点房知人、点人知事、点事知情、点情知策的“四点四知”,形成社会治理“大联动”、服务群众“大合唱”的工作格局。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省平台记录东区网格员工作开展情况36.2万条,其中处理社情民意事件4.5万余件,发现治安隐患2800余起,各项数据量位居攀枝花市前列。
  
  另一方面,筑牢技防网。为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东区按照“政府推动、多元投入、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实战应用”的基本思路,全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近3年来,东区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建设监控点位1221个,整合社会面视频资源500余个。辖区视频全部接入三级综治中心及辖区派出所,与公安“天网”互通互动、整合应用,实现重点地段、重要路口、重点场所技防全覆盖。
  
  如今,东区实现了全区视频系统“资源共享、互联互控、一点布控、全网响应”,给犯罪分子形成高效震慑,为“平安东区”建设织密防护之网。
  
  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东区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51.5%,治安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8.8%,近两年盗抢案件破案率100%,辖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C
  
  纵横“六联”,推进综治互联互通
  
  综治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多而复杂,如何做到有序、有力?东区采取“纵横策略”:横向整合区级相关部门、街道、辖区单位、小区四级资源,纵向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员”四级网络,以“两横、两纵、纵横结合”形成“六联互动”,推进综治互联互通:
  
  横向联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巩固“三大调解”工作体系,依托8个专业调解组织,对各类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进行规范化调解,并成立攀枝花市保险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年1月11日,共调解矛盾纠纷2488件。
  
  横向联治,助推重点工作开展。针对辖区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突出问题,东区通过横向四级联调,实行“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专卷、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包案化解机制,促进特殊利益群体矛盾纠纷的化解。
  
  纵向联防,强化社会面防控。针对主城区情况复杂、管控难度大、治安隐患多的问题,东区开好综治工作例会等“三个会”,抓好人员密集场所等“四个重点”,发好综治成员单位等“五个力”,自上而下部署落实,汇总分流,形成“四级联防、层层互通”的防控机制。
  
  纵向联抓,促进服务管理落地。全面推行网格化布警,将社区警务与基层网格有机融合,进行互动式警格联动、资源整合,形成紧密合作的多元化社会治理服务链条,“小公安”“小网格”构建起“大平安”“大和谐”。
  
  纵横联通,助推重点人员联管。针对特殊疾病患者管控工作的特殊性,区级层面重在纵向管理,街道层面重在横向整合网格员、楼栋长、社区群众等相关资源进行帮教帮扶,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齐抓共管的服务管理格局。
  
  纵横联融,推进基层平安联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专群结合的群防群治队伍,如:“红袖标”义务巡防队伍、楼栋长队伍、护厂护校队等,形成了“大街有巡逻、小巷有协防、小区有保安、楼群有守望”的群防群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