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26日讯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并参加了崇州市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这改变了我人生的发展轨迹。”崇州市白头镇的青年农民宋丹如是说。那一年,她放弃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的稳定工作,接手和旺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经过两三年的经营探索,同时依托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创新支持,逐渐步入正轨。“我们合作社已实现了稻田立体种养循环规模化,走上了观赏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新路。”宋丹兴奋地讲述着合作社的最新进展。
宋丹创业的成功是崇州市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的缩影。崇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呈“四山一水五分田”分布,耕地面积58.6万亩,素有“西蜀粮仓”的美誉。因此,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一直是摆在崇州市发展改革的重要位置。2015年,成都市获批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作为成都相关改革的先行先试地区,崇州市结合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四川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市”及“林权抵押融资试点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迈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业共营制”等特色做法得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并在2015年的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进行了推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人民银行总行陈雨露副行长、国务院参事室与人民银行参事室等先后来崇州调研,对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给予了积极评价。
探索共营机制 培育现代农民
“当时同政府工作人员一道走访了大量农户,将入社的土地面积从171亩提高到1706亩。虽然土地面积的增加带来了规模效应,但如何管好却是一个挑战。”宋丹犯了愁。为此,她与当地的耕丰农机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以“三统购、五统一”模式,向耕丰购买劳务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还先后注册了“楷之泉”、“相约白头”等农产品商标,彰显了现代农业经营的思路。
与宋丹及她的合作社类似,目前崇州全市已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887人,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这种由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被称为“农业共营制”。通过引导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这一机制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农业农村的“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这三个难题。
农业共营制的创新也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有利条件。2016年,和旺股份合作社以农业职业经理人宋丹为借款主体,以合作社1249亩承包土地经营权为抵押,获得成都农商银行贷款50万元,有效缓解了经营压力。据人行崇州市支行行长王喻介绍“截至2017年底,崇州市以农业共营制为依托,已累计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40笔、金额1.48亿元。”
完善配套措施 盘活沉睡资源
“发展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可以有效盘活农村的‘沉睡资源’,但这需要首先规范这些资源的权属范围、价值评估和流转交易。”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负责人道出了开展相关工作的关键。
为此,崇州市总结了“1248”(一公告、两公示、四环节、八确认)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机制,推动农村产权“三权分置”,完成了25个乡镇、231个村(社区)农村产权确权颁证,颁发各类农村权证81.67万本。同时,建立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库,成立由业务部门、金融机构和业主代表参与的农村产权指导价格评审小组,分类制定农村产权指导价格标准并及时对外公布。设立市农村产权交易公司、乡镇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点,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三级平台,形成“村收集、乡审核、市交易”机制。这一机制确立以来,累计实现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1062宗,金额23亿元。
农村产权的确权-估值-流转体系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崇州市更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给予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保险费补贴,建立36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粮油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完善风险分摊和缓释机制。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担保收储平台,构建政府、合作社、企业“三位一体”农村产权担保收储体系。同时,人民银行崇州市支行发放支农再贷款2.73亿元,撬动金融机构配套资金4.57亿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评定了23个信用乡镇、169个信用村、1.4万个信用农户。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5、201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良县。
系列配套措施的逐渐完善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发放打开了方便之门。截至2017年底,崇州市累计发放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974笔、金额19.1亿元,其中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77笔、金额4.53亿元,养殖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木(果)权抵押贷款均为全省首创。
打造服务平台 扎根农村基层
“以前贷款需要跑进城挨个向银行咨询,现在足不出户,上网通过‘农贷通’就能实现申请贷款和购买保险,真的非常便利。即使不太懂电脑,但金融服务站有专人进行指导,完全不用担心。”集贤乡梁景村从事养猪的张贤勇感叹到。
“农贷通”平台是崇州市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工程,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是整合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消除信息不对称,联通农村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重要桥梁。在崇州市试点的基础上,全成都市统一的“农贷通”系统已于2017年1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系统已采集崇州629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信息,搭建包括11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重点支持库,受理贷款申请615笔,成功放款480笔、金额2.82亿元。
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是“农贷通”平台的线下有机组成部分。服务站实行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电商服务、农业监测“四站合一”,既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拓展,又可弥补金融机构网点服务承载能力的不足。其主要职责有:指导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贷通”系统申请贷款,集中银行机构布放的金融惠农终端,为农户提供账户查询、转账、代扣代缴等基本金融服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政策咨询、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等业务。崇州市农发局、人民银行崇州市支行具体负责指导服务站的建设及督查运行情况。服务站日常维护由村级金融服务联络员负责,同时建立银行轮流值班制度配合开展服务。目前,崇州市231个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已全部挂牌成立。
梁景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立后,张贤勇在村级联络员的指导下,在“农贷通”系统上向崇州上银村镇银行申请了15万元贷款。村镇银行客户经理在系统后台收到申请信息,经初步审核认定张贤勇符合申贷条件,便迅速同他联系,当天到现场查看其生产情况并收取信贷资料。不到3天时间,贷款实现成功发放。在拿到贷款同时,张贤勇还通过系统同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购买了2017年的生猪养殖保险。崇州上银村镇银行成立5年以来始终坚持“三农”发展,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1350笔14.48亿元。“通过合作,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我们村镇银行的盈利,实现了多赢”崇州上银村镇银行行长龚建文高兴地介绍。
改革尚未完成 崇州继续努力
“涉及农村产权的贷款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农贷通’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相关负责人点出了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努力的方向。
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要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一步,崇州市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积极整合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及农户的资源,进一步深入实践“农业共营制”,持续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加大对“农贷通”平台的优化和推广,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 王喻、王兵、刘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