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贡市委统战部结对帮扶的省级贫困村吴山村,位于富顺县偏远的富和乡西南部,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256人,贫困发生率17%。结对帮扶以来,市委统战部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党建引领、自组织创建、平台运行、文化载体、机制促进为抓手,创新实施“社会治理+扶贫”模式,与乡党委共同探索出一条通过社会治理提升内生动力、建设“四好新村”、整体推进脱贫奔康进程的新路子。
一、抓党建引领——“党支部+扶贫”有力破解脱贫攻坚中“思想散、心不齐”难题,促进村民脱贫奔康信心大提升。充分发挥市委统战部机关党委对吴山村支部的帮带作用,引导村支部发挥牵头抓总、党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筑牢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意识决心,以党建正能量引领美丽乡村的梦想照进现实。
建立党支部“三会一课”玻璃房,用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统一群众思想。吴山村支部委员会及时将“三会一课”定为每月至少一次,敞开大门上党课,邀请非党员群众参加,积极组织党员、普通群众上党课、学党章,及时把党的关怀和脱贫攻坚举措送到群众心上手上,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到最基层,增添群众脱贫信心。
加强党员“一带一”结对帮扶,巩固群众信任。积极开展党员帮带后进贫困户活动,明确一名党员带领一个后进贫困户,突出思想引领和技能帮扶,帮好一户销号一户,目前20名在家党员帮扶的20个后进贫困户已销号18户。党员江吉林帮扶贫户江利,为其理清思路,鼓励发展。江利新开的“江二果果”为他带来了人生“第一桶金”,实现了脱贫。
加强典型宣传引领,增添群众信心。坚持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充分利用吴山村2018“乡亲乡情”大联欢时机,大张旗鼓表彰在脱贫攻坚中涌现的脱贫之星、致富能手、最美家庭和“好儿童”等29人,让群众在身边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迹中,用心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奔康的强大精神动力,自觉克服“等靠要”思想,激活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党建带动了思想转变,6名贫困户村民主动向组织靠拢。吴山村7组刚脱贫的贫困户甘桂平难掩脱贫摘帽的喜悦:“我种植的李子丰收了,得益于市委统战部和乡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富和有李文化节’活动,我的2亩李子树创收1万元。我也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乡里乡亲。”吴山村4组贫困户甘波自身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村支部的帮助,村党员的帮扶,对党组织充满了感激之情,表示自己也要当共产党员,更好服务于群众。他于今年4月向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脱贫积极分子变入党积极分子。
二、抓自组织创建——“社会自治+扶贫” 破解社会治理“难组织、力量弱”难题,促进村民自治参与力量大提升。始终把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群众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参与乡村自治,作为村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通过“1+1”、“1+3”组建自组织,实现了社会治理、精神扶贫有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并把他们建设成吴山乡亲乡情村落建设的信息传递者、资源整合者、文化推动者,在村民中传递热心善良、互助包容的吴山文化。
“1+1”组建一支志愿服务自组织“吴山社工”。市委统战部积极和四川光华社工一道,通过艰苦的付出和努力,引导吴山村培植自我创造、自我运转、长久运行的社会治理队伍。一年多来,通过全体结对帮扶干部和村支部的共同努力,全村社会治理工作逐步得到村民的认可并积极参与。市委统战部趁热打铁,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市县乡帮扶干部、村里党员、社会公益志愿者、热心村民,组建了具有本村自身特色的“吴山社工”,并把“吴山社工”作为开展“乡亲乡情”建设的志愿服务队,通过建立的云平台线上线下提供服务,架起村民与村民之间联系和互通的桥梁,目前为止已经由最初的几人扩展到60多人。
“1+3”组建三个“乡亲乡情自组织”——“梦缘”舞蹈队、“蝶舞”环保队、“味典”小厨。在“吴山社工”的影响带动下,通过情亲凝聚、互帮互助、活动参与,逐步建立了三个村民乡亲乡情自组织。村委会抓住机遇,给予三个自组织正式授牌。目前三支队伍规模总计超过110人。“梦缘”舞蹈队吸引了40多名留守妇女参加,经常开展活动;还通过参与村内外文化活动实现了盈利。“蝶舞”环保队由40多名留守儿童组成,周末在吴山社工的组织下开展周末课堂,平时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美化村落” 环境微治理主题活动;建立“七彩·吴山”环境微治理示范点,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逐步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环保意识。“味典”小厨把30多名有厨艺爱好的村民聚集起来开展美食活动,一方面为村内开展集体活动提供免费支持,如吴山村春节大联欢中提供小吃和水饺;另一方面组织不定期学习交流提高技艺,已有3名村民在餐饮行业就业。
三、抓平台运行——“互联网+扶贫”破解村民之间“融合难、不信任”的难题,促进村落共同体温度大提升。按照“家乡人参与家乡事”的社会治理理念,市委统战部积极搭建“吴山一家亲”微信群、“美丽吴山”微信公众号两个平台。在自组织核心成员的发动组织下,通过群众联系群众、老乡联系老乡,将微信群从原来的10个人增加到450人,覆盖了95%的家庭,使“村落乡愁”边界在云端变得既清晰又亲切;微信公众号更是关注度达到2000+,就连和吴山人一起在外地打工的富顺人也主动加入了吴山微信群。
运用互联网拉近老家与异地的“乡愁距离”,使“乡愁”就在眼前就在身边。及时通过平台发布群众关心的事,帮助解决急需的事,使平台充满活力。在光华社工和吴山社工的共同运营下,两个平台每天实时发布村内各项建设情、孩子在校表现、老人身体、政策法规情况,并以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丰富了信息的宽度。在平台上组织“重阳节送祝福”栏目活动中,在外务工的村民录制小视频50余段,段段视频感动了在家老人。在成都作厨师的陈彦百,在录制视频后大哭一场,他谈到:“自己过去忽视了对家人的照顾,视频录制让自己感动了,好想哭,好想亲人,想对父母说声儿不孝。”
充分发动村民在网上议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事。一方面建立网上共商制度,以往需要单独召集村民开会宣传和商量的一些话题可以部分移到互联网上完成,如吴山村“村规民约1.0版”的形成,就是村民在互联网上“你一言我一语”商讨的结果。另一方面建立网上互相沟通机制,利用互联网既能点对点的对话又能共享式发布特点,沟通变得扁平化,如1组郭太银,曾就村级低保政策向村干部咨询过多次,但仍心存疑问,最终在平台上得到了村民同样的解释,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利用两个平台,村民们积极为村级重大事情出谋划策,较好地帮助解决了村落留守儿童、老人的情感需求等问题,一个个互动载体,提升了村民与村民的情感粘度,也提升了吴山村落温度。全村信访立案数、不稳定因素排查数、重点稳控案件数由一年前的5件下降为零。
四、抓文化载体——“乡情重塑+扶贫”破解农村社会演变带来的“情感弱、无活力”难题,促进乡里乡亲互帮互助热情大提升。着力激发吴山村党支部、“吴山社工”、“三支自组织”的源动力,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空壳化治理思路大讨论,始终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重塑乡情,增强吴山活力。
积极开展本村气息主题突出的文体活动。充分激发村党支部核心优势作用、群团组织纽带作用和社工组织的专业能力,积极举办端午节传统文化活动、“创建四好村、实现小康梦”大型丰收主题活动、“建设美丽吴山·创造美好生活”2018“乡亲乡情”大联欢等文体活动,充分展现村民自主脱贫、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不断提升村民的互动参与度。同时,鼓励和引导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实现“天天有坝坝舞、月月有小活动、季季有大演出”,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构架起村民共同参与的新载体。在吴山春节大联欢活动中,年龄最大的表演者71岁、最小的仅4岁。同时,村民自筹演出需要的资金和物品,“味典”小厨为演出提供过年饺子,节目一半在村内采编,一半是外出村民采编好了带回家过年。联欢活动结束后,村民纷纷要求村委会明年还要继续办,而且有信心办得更好。随着开展活动次数的增加,村民参与度逐步提升,目前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为建设吴山“四好村”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广泛开展针对系列焦点问题的“爱心接力”活动。依托吴山云平台了解和收集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如农业技术缺乏、在家老人无法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无法辅导、残疾人就业致富困难等,针对这些焦点问题,及时发动广大村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促学习活动,举办“萌芽的天使”周末课堂、关爱孤寡老人行动、礼仪小课堂、民主党派送农技下乡培训课等,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萌芽的天使”周末课堂周周开、周周人满,留守学生的需要得到较好帮助。村民甘桂平,提到自己外孙考试从70多分到98分的成绩变化,笑容满面。
一年来,开展的各项活动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参与,牵动了在乡在外吴山人的心。农村这种“庭院式”生活方式正在得到逐步重塑,“乡愁”的味道越来越浓。
五、抓机制促进——“村规民约+扶贫”破解“四好村”建设中“思想杂、无规矩”难题,促进民风村风文明大提升。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四好村”,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机制约束,因地制宜、精准施治、循序渐进。
创建形成一套村规民约的自治约束机制。吴山村规民约是一个从1.0版本到2.0版本不断升级的产物。从2017年6月开始,吴山就开始酝酿自己的村规民约,在吴山云平台线上线下交流,村民们用“三字经”的形式,形成了自己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通过营造氛围,逐步让群众了解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需要倡导的乡村文化。在2017年底时机成熟后,村里就逐步开始了村规民约的升级换代工作,2.0版本的村规民约经层层讨论和修改后形成。细化后的村规民约有了更多的可操作性,对卫生文明、勤俭创业、遵法守约等都作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了红白喜事人亲随礼标准、约定了办宴席荤素菜搭配规格、房前屋后卫生标准、赡养老人的标准等。对于触碰红线的行为不手软,做到黄榜张示一个月,用面子换动力,通过一条条的“硬杠杠”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帮助吴山村制订了“养成好风气、形成好习惯”乡村振兴文明示范户创建方案,并商讨提出了“环境卫生好、邻里关系好、家庭和睦好、活动参与好、脱贫奔康好”五个创建标准。每个季度由村民小组在五个好里海选产生两个方面的候选人,村民代表大会就推荐情况给与票决,得票最高的农户评为示范户。戴大红花、发奖金、张红榜表扬,户头上挂锦旗等,有力地提升村民参与“四好村”建设的热情,村两委的群众满意率也达90%以上。吴山村1组村民甘修情对激励评比活动的开展赞不绝口:“爱护环境卫生、孝顺父母本来是我们的份内事,没有想到参加集体活动、勤劳致富,还能发钱、戴红花。”(许鹏 钟茂珊 刘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