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的“成都范式”

2018年07月02日 10:24:4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艳 编辑:郑璐涵

  多方参与 共建共享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初见成效
  
  每到傍晚,龙泉驿洛带镇菱角堰社区可热闹了。大人小孩,谈笑甚欢。还有些人围在一起,商量着绿植怎样改善更美观。一场“家园打造行动”在社区的五个院落热火朝天地展开着。
  
  这一切还得从“坝坝会”说起。今年4月,菱角堰社区两委干部把椅子搬到大树下,征集居民群众环境改造的意愿和意见。该社区党委书记陈贤良说,社区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动手见成效的微项目,既缓解以往社区“一包到底”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增进邻里间的沟通了解。
  
  社区党支部引领,点燃了群众改善家园的热情。众筹“家园美化基金”、清理枯枝、购买绿植、园艺景观布置,社区干部与老百姓一起将3万余株绿植花草装点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以前吃瓜子吐瓜子壳,吃橘子扔橘子皮。灰尘泥土满地都是。”居民李阿姨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的朋友过来,都不相信这是安置小区,洋气得跟公园一样。”
  
  “老房子老院子,小街小巷子,沿街一溜儿小铺子”,这是武侯区玉林街道的生动写照。既然有这样的城市形态,怎样才能合理利用?
  
  成都玉林街道深挖片区“巷文化”“院文化”特色,打造老成都特色生活街区。
  
  玉林街道深挖片区“巷文化”“院文化”特色,打造了3个老成都特色生活街区、18个文化聚落,53个特色文旅驿站。这些老房子小巷子成了人们住在玉林、感受玉林、体验成都的文化之家。如今,玉林4巷现在当属成都最红的小巷了。以前的陋巷在极富创意的打造下,变得充满文艺气息与温情。孩子们争着和卡通人物合影,连老外也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一路询问过来。
  
  玉林谣音乐分享会,把社区群众都请出来。
  
  倪家桥社区每周都会举行传统文化工艺互动和玉林谣音乐分享会。
  
  在倪家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周都会举行传统文化工艺互动和玉林谣音乐分享会。这些已经成为社区的固定节目。“我们希望把社区群众都请出来。老人的世界里有年轻人的参与,年轻人的世界里有老人的喝彩。”陈英体会最深,“社区搭建这样的平台,年轻人唱响自己的原创作品,老年人唱出自己熟悉的歌谣。其乐融融。”
  
  退休后的符文芳,比以前工作的时候还要忙。在涌泉街道办的支持下,丽晶港红叶艺术团成立了,牵头人正是她。“艺术团固定人数在139人,合唱、乐器、舞蹈、太极、体操,种类多着了。”符文芳如数家珍,“以前都是地摊上的活动,零零散散。现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家住隔壁小区的张兰是个有心人。每次参加完活动,不论大小,她都会在A4纸上记下活动名字,并做简单说明。“光是今年上半年的活动,都已经写了一张半A4纸了。”
  
  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工程”,让城市基层党建找到了抓手,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统筹实施老旧城区改造。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愿改则改”思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完成棚户区改造1.5万户,老旧院落整治920个,城中村改造5558户,城市人居条件更加改善。重拳实施背街小巷整治行动。完成1687条背街小巷整治,清除油烟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丢等 “八乱”现象;推进拆围墙、拆违建、留白增绿,启动“小游园、微绿地”项目105个,增加城市开敞空间758处440万平方米,有效提升城市风貌和环境品质。因地制宜推进特色街区创建行动。累计实施47个主题街道街区,启动实施8个试点示范特色镇、49个培育创建特色镇、1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点位建设,让城市更加彰显历史底蕴、人文特色、生态禀赋。以人为本推进社区服务提升行动。3200多个社区的组织活动用房达城市不低于300平方米、农村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整合社区管理、社区文体、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社区商业等功能,启动42个社区综合体示范项目。建设“天府市民云”平台,一期整合36类58项服务项目。以党建引领平安社区创建行动。建成81个标准化“村(社区)法律之家”,完成2390个“三无”院落整治、2042个村的“雪亮工程”建设,视频监控入户21万余户,织密城乡安全防控网。累计投入6982万元,支持983个社区营造示范项目。
  
  如今,耄耋之年的李启明“越活越年轻”,他向全国朋友发出邀请,“成都不仅只有小酒馆和大熊猫。到成都街头走一走,就能感受到街巷花开、院落果香、文化涵养、宜居宜业的幸福感。”(宋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