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精神摘要
各级领导干部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要自觉做到“四不”,不因多年积累的问题而推责,不因涉及复杂利益而回避,不因可能造成一些经济损失、付出一定代价而退缩,不因需要较长时间治理方能见效而延缓。做到这“四不”,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两观”解决了,就会一通百通。
□赵爱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是事关人民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足见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何等重要。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问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发展方式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二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本身,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甚至损害环境效益以追求经济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实质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生活质量并不与经济效益成正比。
空气污染不仅危害了群众健康,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多项统计调查报告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2013年12月,由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环境保护部、中国国家发改委等研究机构历经两年的研究出版了《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根据疾病成本估算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出的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世界银行根据2013年的中国数据,空气污染导致中国损失10%的国内生产总值,这说明空气污染正不断侵蚀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我国高速增长的GDP中应当重视污染成本的存在,防治空气污染刻不容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是企业,根据统计,环境污染的80%由企业污染组成(2011年11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尤其是重污染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比如钢铁、煤炭等重污染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35%的情况下,能耗比居然高达70%。这一再说明,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绿色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和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是人类赖以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要发展,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必须坚决守护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刻认识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补齐生态短板,既是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是建设美丽四川、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课题。要树立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
让四川因“绿色”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地方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一个省也都有着每个省的气质。开放的广东、务实的山东、市场经济活跃的江苏等等,这些省份给外人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久而久之,对这些省份的印象也就成了这些省份的名片,最终成为吸引力的一部分。对一个外省人来讲,谈到四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四川的山水美,生活安逸、巴适、休闲。实际上,这些积极的元素都指向了一个时下人们最向往的追求:绿色。
绿色产品、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绿色的价值观,可以说,绿色象征着青春,象征着活力,象征着蓬勃生机。如果把四川打造成一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绿色高地”,在如今环境问题成为困扰全世界问题的当下,这对四川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成都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绿色高地”的四川也必是一个让人来了都想栖居的省份。来四川旅游,同时也想带走四川的绿色产品,享受到四川的绿色生活方式,这样的名片,对四川来说是一个诗意的“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建设“绿色高地”,做好绿色这个最大品牌,四川条件得天独厚。对四川来讲,全省90%以上区域都属于长江流域,生态区位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发展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资源,为四川产业发展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川内青山绿水,绿色绿意四时不绝,这是大自然对四川的偏爱,这份厚礼四川要享受,更要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享受,让四川成为全世界人们的旅游目的地;和自然风光相连的是四川的特色农产品。擦亮四川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最重要一点是把四川产品的绿字招牌亮出来,让世人叫得响。让四川山水成为四川产品的绿色基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的风土人情也是绿色资源大可挖潜的地方。休闲、巴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对外也很有吸引力。这样的绿色价值观的挖掘和研究,做好这方面的价值输出,也许是比产品的输出更能叫响四川品牌的一种方式。
抓生态环保就是抓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比较突出,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如何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系统性变革,反过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考验我们的治理智慧和发展能力。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问题,抓生态环保就是抓高质量发展。同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实现生态环保的载体。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变化,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窗口期,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毫无疑问,抓生态环保就是抓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抓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就是抓新旧动能转换,实质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环保应该有更大作为,也必须有更大作为。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