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真君子”42年立说立行 成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2018年08月27日 15:23: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陈洪

  个人简介:

  周开均,男,出生于1955年03月,中共党员,成都市蒲江县复兴乡柳溪社区居民。

  事迹简介:

  “人无信不立”——这是周开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村干部42年来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他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期间,言必行,行必果。1987年09月,他带领大家日夜苦干,打通群众道路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为村民谋福利,实现了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敢为人先产业引领,在2000年带动一方百姓种植猕猴桃,让大伙儿增收致富;他踏破门槛走家串户,成为村民的“知心人”。多少年来他立说立行成为践行承诺的“真君子”,树立的“不忘诺言 奋力践行”的形象让广大百姓纷纷“点赞”。周开均先后被评为“优秀党员”26次、“先进个人”7次。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正文:

  从2007年担任柳溪社区党支部书记起,周开均连续三届在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以高票连任。一张张选票,表达的是村民对这位基层党员干部的信任之心和爱戴之情。同样的,该同志这些年来,一直履行着自己的入党初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创新工作、共同致富。

  舍小家顾大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从入党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心底默默的许下诺言:忠于党,忠于人民大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正是这样,他这些年来始终牢记着自己入党的初心,默默地履行着自己许下的诺言。要想富、先修路。1987年09月,带领柳溪9组、16组男女老少共计100余人,在没有修路机械设备的情况之下,紧靠大家的双手和简单的修路工具,一锹一戳、没日没夜的施工,经过大家数月的辛苦奋战,硬是新建了一条3米宽、4公里长的乡村机耕道。机耕道通车的那一天,他在乡亲父老的面前喝醉了!其实不是喝醉,是数月来的巨大心里压力和体力劳动力累倒了他。1993年,县上统一组织修路,乡镇、各村社区具体实施,没有误工补贴,义务奉献修建蒲江至新津的大件路。这一年,周开均同志家里的两个孩子同时中考,即使这样他仍然无暇顾及家庭,把全心精力投入在工作中,连续苦战两个月,每天都是去不见天、回不见地,家里的孩子在人生中最需要父爱关心的那段时间里,他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没能给孩子们完整的父爱关心,以至于在中考中,平时学习向好的两个孩子双双落榜。这也是他此生的遗憾!

  有所失,必有所得!正是他这种舍小家顾大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改变了柳溪社区的旧面貌!全村16个组全部通了机耕道,至今组织拓宽新建了水泥路段11公里;凹形渠7公里;灌溉蓄水池10余个;新建柳溪住户集中居住小区;新建柳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新建社区健身场所;污水管网、天然气管网、自来水管网、电力管网、通讯网络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前的动员会、工作中的协调会、平衡家庭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协调各项工作中发生的矛盾纠纷等。这些繁琐的事情,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内都会发生,必须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开展各项工作;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大公无私的气魄,怎能胜任这份工作?周开均同志正是在人民大众最需要有人站出来做吃苦表率的时候、工作困难中最需要党员干部站出来做表率的时候,不忘初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后辈的发展,带领当代人,作出了他们那代人应有的贡献。

  知民情办实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在农村基层从事服务工作,知民情是工作核心。周开均为了社区服务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对父老乡亲的诉求能够对症下药,熟悉社区环境整体工作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利用休息时间,与社区居民拉家常,了解实情,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他成了社区的一本活字典。哪家有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业人员;各村组党员分布情况、创业人员基本情况;社区敏感群体、重度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等他都非常清楚。特别对社区内的老、弱、病、残人员,他会用工作笔记本详细记录,做到心中有数。社区居民住户的困难和需求,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把基层党组织对人民大众的关心和温暖及时送给他们。柳溪2组56号住户特殊人群高龄老年人:张杨中,85岁。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家照看老人。周开均同志隔三五差就会到张杨中老人家里,跟他交谈聊天,了解他近期的生活与身体状况;并时常会就法律常识及社区近期工作开展等与老人家进行宣讲。经过周开均同志对张杨中老人的关心与关注,让他深切感受到关心和关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当事人对社会秩序造成的不良影响。

  周开均同志始终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努力方向,切实在丰富社区住户文化生活上下功夫。以满足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动员社区党员群众成立了业余舞蹈表演队,老年人文艺表演队。在每年的“元宵节”“重阳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结合农村生活题材的各类文艺表演,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充实了社区住户业余生活的丰富性、调动了社区住户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拓思路寻产业,创新工作、共同致富

  柳溪社区幅员面积 5.5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11 亩,辖 16 个村民小组。全村792户,总人口 2069 人。在2000年之前,全村老百姓一直延续着老一辈的传统种植产业: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基本靠天吃饭,每年基本没有多少结余,若是遇到那一年天气不好,全村老少们很多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在2000年左右,随着国家政策方针的调控,全村种养殖产业开始发生变化,但种养殖产业发展非常混乱,技术掺差不齐;社区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甚至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大家不想脱贫,不是大家不想致富,真的是找不到好的发展项目!那些年里,周边的村社区都在快速的发展起来,柳溪社区的老百姓们更是着急。看着别的乡镇村社区种植柑橘不错,部分农户不断盲目跟风种植柑橘、西瓜、辣椒,也胡乱根据市场导向养殖猪、牛、鸡、鸭、鱼等。在那段时期,老百姓们没有了发展的主心骨,产业发展配套同样跟不上,村社区两委班子顶着压力,只能从自己做起,摸索、考察学习、创新、验证,再考察学习、再创新、再验证!周开均不断是村干部还是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村上的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他走在前面,稍稍有点起色效益,就会动员大家发展。能够理解的农户呢,倒是紧跟其后,不能理解的农户呢,就会冷嘲热讽。对于这些现象,周开均从来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是党员,党的干部,他深切理解自己身边的人民大众!越是遇到这样的现象,越是坚定他要寻求一条发展之路,带动全村老百姓共同脱贫致富的决心!

  1999年10月,是柳溪社区产业发展的转折点!老知青卢世恽,找到周开均,把他对当地种植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构思进行沟通、交流。两位曾经一起共事多年的老朋友,出发点都一样!心怀人民大众,一心带动全村老百姓脱贫致富!所以,一拍即合,随即将此想法汇报村支两委,并通过群众代表进行验证,很快决定: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

  随后的时间里,周开均同志主抓此项工作。动员老百姓、带领种植户外出考察观摩学习、合理流转调配规范种植土地、协调工作进展中的矛盾纠纷等工作。经过没日没夜的工作,很快调配出100余亩优良种植土地,选配最适宜当地种植的红阳猕猴桃进行产业种植发展。这一次,同样是周开均冲在最前面,硬是将自己家里已经挂果的柑橘果树砍掉,按着猕猴桃技术员的要求进行猕猴桃种植。部分农户家里已经发展起柑橘类种植的,基本都持观望态度,也有四五户农户跟着周开均一起种植。前三年,因为产品销售渠道的原因,猕猴桃的种植效益同样没有跨过之前其它农业种植产品效益低的瓶颈状况;跟着周开均种植的那几户种植户只剩下两户人还在坚持。就连周开均本人,在那段时间里,顶着家人持反对意见的压力,也曾犹豫是否需要坚持?

  2004年开始,猕猴桃种植的转机来了,随着复兴乡引进中兴农业公司的加入,蒲江县着力打造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规划等等,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同行的关注,同时,复兴乡猕猴桃品质得到同行的认可,种植户的效益不断在增高。这个时候,周开均心里踏实了不少,因为:他们先前的产业种植效益基本得到验证!原来跟着种植的农户笑了!因为他们尝到了种植收获效益的甜头。后来放弃种植的农户却后悔了,因为他们仅仅因为没能再坚持一年的时间,却错过了大好的猕猴桃种植效益收获阶段!

  随着时间推移,原来持观望的农户,逐渐开始发展猕猴桃种植。全村的种植面积从百亩到几百亩,又从几百亩到上千亩;逐渐发展到全村3000余亩耕地面积基本都种上了猕猴桃;全村老老少少都围绕着猕猴桃种植产业在发展!这个时候,周开均又开始犯愁了。因为,他的眼光又看到了更远的将来。全村都在种植猕猴桃,产业技术需要配套;产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需要有所保障;种植产品销售随着市场的发展更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因为种植产品的品质、存储、品牌效应等等,这些都是将影响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与乡上多次沟通与探讨,2012年,柳溪社区成立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周开均任法人代表。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着力点就是为了猕猴桃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好后盾保障工作。依托于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创新发展模式,结合投入品质量安全管控、产品采摘期品质保证等科学管理理念,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传统销售等多渠道销售模式,切实为社区猕猴桃种植户解决多方位、多角度的困难与问题。

  好人寄语:言必行,行必果。面对许下的诺言,就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就敢为人先产业引领,带动一方百姓増收致富;就踏破门槛走家串户,成为村子里的“知心人”;多少年来我立说立行成为践行承诺的“真君子”。

  道德点评:诚信没有速度,却可以让他驷马难追;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他奋勇前进;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他温暖人间。他发出最美的声音,用42年的行动践行当初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