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维佳生活照
在河东新区旗山社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85年来,一个清贫的普通农家,父亲、儿子、孙女毫无怨言地赡养着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丁维佳一家三代坚守承诺,传承“爱心接力棒”佳话感染着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
收养3岁孩童
丁杰演绎“兄弟情”
85年前的一个寒冬,看到场镇上的行人寥寥无几,17岁的丁杰匆匆地收拾好小摊回家,路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进入丁杰的眼帘,穿着一件单衣的一个孩子哆嗦着蹲在墙角。他随即上前脱下了自己仅有的一件棉袄,披在了孩子的身上,突然孩子伸出冻得发紫的手拉住了丁杰,并恳求道:“哥哥给我碗饭吃嘛,我已经好久没吃过饭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下肚后,孩子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也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孩子姓杨,已经在外流浪了将近一个月。住在哪里连自己都不清楚。“以后你就是我们丁家的人,我会把你当家人一样对待!”天性善良的丁杰不忍让孩子继续在外面流浪,承诺把孩子当做亲弟弟,并将他改名丁大春。
交托
坚守承诺 丁维佳续写浓浓“父子情”
年复一年,走向暮年的丁大春仍是单身,而年老的丁杰也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丁杰把年仅20岁的儿子丁维佳叫到床前:“要像家人一样对待,像照顾亲爹那样照顾好他。”带着父亲最后的嘱托,丁维佳把丁大春当成自己的亲身父亲,他坚定地说:“只要自己能吃上一口饭,就绝不会让叔叔挨饿。”
1993年,丁大春突然得了脑溢血,送到医院,医生摇摇头,并对丁维佳说:“你最好还是不要治了,搞不好会人财两空。”丁大春说什么都要出院,丁维佳坚持把“父亲”扶回了病床上,把自己仅有的1000多元交给医生后,丁维佳又向亲戚、朋友借了3000多元。手术后,丁维佳更加细心地照顾着“父亲”,一场大病,让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的心更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继续“爷孙情”
丁家抒写爱的故事
1998年,为了维持家中生计,丁大春和妻子双双外出打工,临走前,丁维佳对女儿说,“爸爸和妈妈外出打工挣钱,你要照顾好爷爷。”稚气未脱的丁玉娟继续坚守着丁家的承诺,传递“爱心接力棒”,演绎爱的故事……
2014年,85岁的丁大春被医生诊断为脑萎缩,还面临着可能成为植物人,老人有嘴不能说话,有腿不能走路,头脑还时不时不清醒。丁维佳和妻子立马从外地赶回来,一家人时刻陪在老人身边,不分昼夜地照顾老人的喝水、吃药、擦洗。一年后,丁大春又奇迹般地好转了起来。
今年88高龄的丁大春老人精神非常好,喜欢看电视、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没事的时候喜欢到处走走,和其他老人喝茶、摆龙门阵……“要是没有丁家的照顾,我估计活不了这么久。”老人对家人的精心照顾打了“满分”。
丁大春这个“外人”85年间在一家三代的倾心相待中感受着家人的爱,正是因为85年前丁杰的一句承诺,在丁家一代代传递,一代代坚守,让这份爱得以延续,向我们演绎着这温暖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