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学荣(后)照顾王荣华起居
余学荣,男,66岁,雨城区八步乡紫石村7组村民。
32年前,与余学荣同村的老党员王绍甫临终前,把心中唯一的牵挂——智力残疾儿子王荣华托付给他,请求其帮忙照管。
32年过去了,余学荣也垂垂老矣,但当年的承诺他没有忘记过一天,并用日复一日的行动,照顾王荣华,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一诺千金的分量。
余学荣,66岁,户籍地址雨城区八步乡紫石村7组。王荣华,58,户籍地址雨城区八步乡紫石村6组。
这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子,却有着不一般的渊源。过去32年,余学荣因为一句承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地细心照料着毫无血缘关系的王荣华。
“你看,快下雨了,别出去了,跟我回家。”8月7日下午,干完一天活的余学荣,回家路上遇到一名男子,他赶紧挡住其去路并叫他回家,男子没吭声,笑了笑便顺从地跟着余学荣回家了。这名男子就是王荣华。
表面上王荣华与常人无异,但他有智力残疾,不会数钱,不会做饭,无生活自理能力。
“30多年了,因晚上没回家,我们寻找他的次数早已记不清了。”余学荣的妻子谭明华说。
30多年余家辛酸与付出,换来了无亲无故且“不懂事”的王荣华,平安顺利的人生。
1975年,余学荣任原紫石乡紫石村党支部书记。村上老党员王绍甫家境贫寒,其妻在儿子王荣华未成年时便去世,父子俩相依为命。
1985年冬的一天,余学荣代表村党支部看望王绍甫父子。当时,70多岁的王绍甫病重,见到余学荣时,他称自己时日无多,最放心不下残障儿子,希望余学荣帮忙照管……看着泪流不止的王绍甫,余学荣当即表示:放心吧,我一定好好照顾他。
一个星期后,王绍甫去世。从此,王荣华成为余家人,之后30多年里,余家人为王荣华遮风挡雨,从未松懈。
余学荣家在紫石村7组,王荣华在6组,相隔有较长一段路程。
王荣华住的是木质老屋,余学荣一家很担心老屋失火,每天,余学荣和妻子谭明华轮换到王荣华家中,为其收拾家务、做饭……王荣华不讲卫生,衣服脏得快,夫妻俩还要“押”着他换衣服,并为其清洗。
王荣华要抽旱烟,一次,余学荣在街上为其买回两把旱烟,王荣华卷了一支,抽了几口后就把旱烟丢到地上,连称不好。
而今,给他买的都是60多元一公斤的旱烟,这样高价的旱烟,余学荣自己都不舍得抽。
平时,王荣华叫余学荣大哥,可王荣华爱喝酒且无自制力,一旦喝多了就控制不住情绪,有几次,王荣华指着余学荣大骂……对此,余学荣从不计较,一如既往关心、照顾着他。
2016年,王荣华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垮了。正好,余学荣的近邻要卖房子,当地政府出钱买下,安排王荣华和另一五保户住了进去,便于照顾。
王荣华一直吃低保,现在每月有几十元,不够用的部分一直是余学荣一家补贴。虽然没有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王荣华的衣食住行,诸如烟、肉、酒等,都是余学荣夫妇提前准备,满足其需求。
今年6月,余学荣在房顶晒茶叶,不慎滚落下去,导致右腿骨折。子女把他送进了雨城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你每天一定要记得去王荣华家,把饭给他做好,帮他把屋子打扫了。”躺在病床上的余学荣,一直对妻子絮絮叨叨,口里念念不忘的都是王荣华。
在余学荣的影响下,谭明华早已把王荣华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在余学荣住院的日子里,她每天做好饭,先给王荣华送去,趁着他吃饭的时间,帮他洗衣服收拾房间。
帮助王荣华做好家务,她又再回家提上给余学荣准备的饭菜,坐上车往医院赶。
八步乡紫石村位于城市近郊,谭明华每次骑电瓶车往返家和医院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即使这样她也一样坚持。王荣华是丈夫和她心中一直的牵挂。
住院半个月,余学荣的腿可以动弹了,医生劝他继续留院查看,但他执意要回家,虽然老伴每天都会给余学荣讲王荣华的情况,但余学荣还是放心不下。
“他的旱烟还够抽不,有没有在外头喝大酒。”余学荣很是担心,这些妻子不常留意的男人生活。
家人拗不过余学荣,带他回了家。拄着拐棍的余学荣依旧不改往日习惯,每天都要到王荣华的家里看看,帮他穿衣服、给他点上喜好的那口烟叶。
不少村民对余学荣说,王荣华的情况,完全可以交给政府,你照顾他,没有一分钱,自己还要倒贴,这是何苦呢?
但在余学荣看来,自己多年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既然承诺了,就要始终坚守,我在一天就会照顾他一天,即使不在了,希望我的儿女也要继承我的诺言。”
好人寄语:既然承诺了,就要始终坚守,我在一天就会照顾他一天,即使不在了,希望我的儿女也要继承我的诺言。
道德点评:因为32年前的一句承诺,王荣华成了余家的一份子,32间余学荣一家三代的倾心相待用自己的爱呵护着王荣华的生活,让这份爱不断延续,一诺千金的行动,演绎着这温暖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