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  要闻
彭州做好农村“文化餐”
http://www.newssc.org 】 【2018-12-20 15: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推荐阅读

  在充满“军工”气质的书吧看列车开过,在满是回忆的屋子读书写字,在家门口看川剧赏牛灯……这是彭州市百姓的日常文化生活。近年来,彭州市大胆创新,秉承“共建、共创、共享”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成功打造出一批亮点项目和示范点位,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快看快看,小火车要来了!”随着一声欢呼,彭州市丹景山镇老站书吧人头攒动,纷纷望向窗外的铁轨。作为丹景山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老站书吧是农家书屋和现代都市的综合体,不仅提供了阅读的地方,还可以享受创意书店、咖啡吧、水吧等现代化的服务。书吧在原火车站售票大厅基础上改造而成,铁轨、车站等元素让这里成为“网红”书吧,除了周边居民,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与老站书吧的军工气质不同,龙门山镇宝山村的涵舍书屋显得精致又优雅:落地书架、餐饮吧台、文创精品……总能吸引大家在此停留。村民们农闲时来此休息闲聊;小孩可以翻阅各种感兴趣的书籍;村里来了游客,也可以在此会谈、接待,甚至可以带上两本满意的书离开。

  类似这样有特色的文化阵地,军乐镇朝阳村也有自己的探索。300余件上世纪的老物件、80多张老照片,在朝阳村乡村记忆馆,这些本身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品”被重新赋予生命,找到了价值,让文化活动室有了新的内容和文化底蕴。如今的乡村记忆馆已成为让年轻人“留住乡愁”、唤起老年人青春回忆的地方。“乡村记忆馆让前来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流量比之前翻了好几番,大家更愿意进来,看看书也好,参加个小活动也好,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是静静坐在这里看看老物品,也能心生不少感慨。”朝阳村村委会主任陈小荣笑言。

  有了阵地,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准也很重要。彭州市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演出有品质,文化活动有内涵。

  作为2014年度至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一个“川剧之乡”,彭州市近年来一直注重川剧在民间尤其是城乡基层的传承发展。例如:新兴镇结合“海窝子古镇”规划,打造了古色古香的“仿古戏台”;隆丰镇不仅在文化站新建了川剧表演小舞台,还以“川剧文化”“廉洁文化”为特色打造集贤文化广场;敖平镇把福建省“5·12”汶川地震援建的土楼专门用于川剧活动场地;濛阳镇则在城镇人口聚集的新城广场开设“川剧广场”,依托川剧艺术大师阳友鹤故乡的优势,成立了川剧表演文艺队伍,创新川剧表演模式。濛阳桐凤剧社老社员陈祖建介绍:“濛阳桐凤剧社2010年成立以来,每月的1日、11日、21日都要搞坐唱。”川剧坐唱又叫唱围鼓,演员只唱不演,不化装也不需要专门的舞台,是川剧票友们很喜欢的一种方式。

  在葛仙山镇,依托闹年锣鼓、刘氏制鼓、牛灯等众多非遗文化,打造了特色鲜明的非遗展厅和文化活动,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特色文化项目:楠新村的曲艺、山泉村和建新村的牛灯、大曲村的龙灯、红庙村的锣鼓队、杨柳村的舞蹈队等各具特色,从实际层面吸引村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解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的问题。

[ 编辑:蜀风]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