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与人民同行和发展共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宜宾实践
http://www.newssc.org 】 【2019-01-04 15:18】 【来源:四川长安网

  与人民同行和发展共振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宜宾实践

  宜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政

  宜宾,举世闻名的长江首城、中国酒都。在加快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的新征程中,宜宾市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新“公调对接”机制,走出了一条党政主导、法治引领、多元共治、联动融合、规范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中央电视台《平安中国2017•有话好好说》重点反映了该市创新举措,四川省推进“公调对接”机制建设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会议在宜宾市召开。

  高位推动破难题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矛盾风险交织叠加,给维护社会和谐安宁带来新挑战。2017年,中央出台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要求搭建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联动工作平台。宜宾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将“公调对接”作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宜宾的生动实践,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牢固树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理念,确立“调解优先、能调则调、多调少罚”的原则,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打造品牌”总体思路,把“公调对接”作为党政主抓的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扎实推进,迅速形成“政法牵头,综治、公安、司法、财政、人社参与,市、县(区)条块联动”工作格局,仅用3个月时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区派出所“公调对接”全覆盖,并向农村中心派出所和警务室延伸,着力破解条块分割、保障不力、运行不畅等难题。同时,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防范、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稳、从事后应急向常态化解的根本转变。

  统一标准促规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好机制能够办好事,在进行全流程推演基础上,针对“公调对接”工作出台一系列文件统一标准、规范运行。一是统一组织管理。建立“财政保障、联合招录、司法培训、公安管理”基本架构,制发驻公安派出所调解室规范化建设办法、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和专家参与调解流程,规范驻所人民调解室的内部设置和形象展示。各级政府按照每人每年4.2万元的标准保障驻所人民调解员的工资待遇,统一“五险一金”等基本福利,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发放个案补贴,并对成功调解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实行“一事一奖”,从根本上提升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并保证队伍稳定。二是统一工作流程。明确联动调处范围,除属于非警务警情的民间纠纷外,把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刑事和解案件纳入进来,最大限度防止和减少“民转刑”案件。规范委托移交程序以及办理流程,建立联动调处评价体系,实行跟踪回访制度,把当事人信息纳入公安综合评价系统。三是统一运行机制。统一制发联席会议、定期排查、信息反馈、跟踪回访、考核评价、问责追责等制度规范,统一印制业务文书格式,构建接受诉求、联动对接、化解矛盾、跟踪评价全流程工作体系,明确要求对进入人民调解流程的案件,公安机关不得停止调查取证,使矛盾纠纷调解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分类施策重实效

  矛盾小纠纷,百姓大事情。宜宾市在深化“公调对接”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看问题、想对策,结合具体实践谋布局、求实效。一是在县(区)层面,强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的指挥中枢作用,强化对“公调对接”的业务指导、培训考核、专业支持、重大纠纷委托调解、复杂案件审核、个案补助发放、调解个案评比等功能,健全人民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机制,严防矛盾上交、问题上行、风险外溢。二是在城区派出所层面,依托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后“快速出警、专业处警”优势,建立快速出警助力现场调解机制、专业处警助力治安调解机制和民警、调解员多元交互调解机制,形成公安、司法、街道调解公信力的叠加,使公安机关接处警总量中占42.2%的非警务警情得以分流处置,实现调解成果最大化。以党建引领警务为抓手,建立及时发现、引导化解、跟踪预防工作机制,将公调对接触角延伸到社区,将矛盾纠纷处置在社区一线。三是在农村派出所和警务室层面,整合利用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后的基础设施和各类资源,建立“一心多元”模式,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力量入驻,并将法学会“专家会诊”、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工作嵌入其中,突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发动基层网格员、党员干部、驻村(社)政法干警、群防群治队伍以及乡贤等各方面力量,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实现问题就地解决、矛盾不上交,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联动融合解民忧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宜宾市大力推动资源优化整合、专群协同结合、工作联动融合,实现能动司法和民生警务深度融合,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协同联动,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宜宾落地生根。一是加强警情分流机制建设。通过规范程序,把大量非警情矛盾纠纷分流化解,从根本上解决公安机关对非警务矛盾纠纷处理不下、移交不出等难题,同时实现派出所职能回归和勤务模式改革优化,集中精力抓实抓好掌握社情民意、开展治安防范、提供便民服务、采集“一标三实”等基层基础工作。二是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联动融合。推动公安机关刚性措施与人民调解柔性方法有机融合,建立“公调对接”专家信息库,融合对接交通事故、医患纠纷、房产物业等领域400余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吸纳综治、公安、司法、检察、法院、卫计、住建、国土等8类专业人士,通过在线咨询为当事人提供专业建议,实现能动司法和民生警务深度融合、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协同联动。强化信息化支撑,各驻所调解室依托科技信息化手段开展异地视频调解、专家视频调解,受到群众好评。三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方式。围绕群众诉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协同推进。加强心理疏导、律师援助、听证参与等工作,探索建立“四种牌”、“12345”工作法、“温馨一条龙”服务法、“三步走”调解战法及“社调一体”工作机制,推行“七联调”模式,建立健全“八大衔接”机制,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有效解决资源力量“散”、纠纷化解“难”、群众奔走“怨”等问题。

  护航发展构和谐

  随着经济大发展、项目大落地、人员大聚集,带来矛盾大叠加,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掌控、分流处理、专业调解、综合施策势在必行。宜宾市坚持“调解跟着矛盾走”“调解跟着人员走”“调解跟着项目走”,针对征地拆迁、住建城管、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精准脱贫、集资融资、工程项目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的矛盾纠纷,强化“公调对接”机制定分止争、预测预警预防功能,从根源上打开心结、化解矛盾,实现“法、理、情”的有机统一,释放出保障服务发展活力和群众满意的“和谐力”。宜宾临港产业园区某公司因拖欠工人工资引发16名工人聚集讨薪,辖区的沙坪派出所和驻所调解室迅速介入,组织劳资双方座谈沟通,当天就为讨薪民工发放15万元工资,原本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公调对接”得到及时妥善处理。这一类型的警情并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但是如果一旦放任不管,可能造成矛盾升级,集访非访和群体性事件很可能因之而发。驻所调解室第一时间介入开展相应的工作,可以有效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成效初显筑平安

  “公调对接”化干戈,析理释法消仇怨,共建共治促平安。宜宾市自“公调对接”工作开展以来,驻所调解室共受理矛盾纠纷7188件,成功调解6845件,调解成功率95.23%,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个人极端事件及群体性事件,宜宾公安社会化综合评价由多年全省靠后跃升到2017年全省第5名。

  通过创新“公调对接”机制,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新需求,发挥了社会稳定“减压阀”、服务管理“润滑剂”、群众福祉“膨化剂”作用,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以综合治理的方式撬动了社会治理变革发展,“公调对接”制度价值和积极作用不断凸显。

[ 编辑:金宣辰]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 四川省异地商会联合会通过投资、引资、捐资助力我省经济发展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