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  要闻
从“老”字破题,留住古城底色
http://www.newssc.org 】 【2019-01-30 10: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推荐阅读

  洛阳文化看老城。新年伊始,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洛邑古城园区人流如织。晚上8点开始,光雕秀和激光秀投射在北宋时期的一座文峰塔古塔上,美轮美奂。2017年4月,洛邑古城开园运营,引进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管理技术,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与创意、文保与城建的融合发展,活化了园区内的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园区进驻商户20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洛阳老城区是金朝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在原隋唐东都里坊区部分遗址上兴建而成,是洛阳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古城。老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始建于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隋唐的周公庙、应天门、安国寺,宋代的文峰塔,元朝的府文庙,明清的钟鼓楼、山陕会馆等67处知名文化古迹。

  仅看洛阳老城区东南隅、西南隅所在的古城保护区,面积虽然只有1.6平方公里,却包含文化遗址9处、传统民居9处。这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而且还保留着最具洛阳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河洛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游老城,必有返程”,老城已成为许多来洛阳游客的必选之地。

  然而,几年前的洛阳老城私房较多,建筑密度大;老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地下管网老化,旱厕大量存在,居民生活很不方便。如何把保留历史遗存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文物“活”起来与发展社会经济结合起来,成为摆在老城区政府眼前的棘手难题。

  “老城老街老巷子,老墙老院老房子,老门老户老名字,老号老店老铺子。”几天前,洛阳市老城区委书记牛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气说出12个“老”字,对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形象概括。在他看来,老城区复兴应从“老”字破题,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把文化与城乡建设、居民服务、经济发展相融合,留住洛阳的古城底色。

  以文旅融合为抓手,老城区充分发挥传承历史、展示文化、活化遗产、留住乡愁、凝聚人气等方面的作用,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实现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与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段采取不同保护策略,提高保护的可操作性;通过街区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街区保护的良性发展。

  “我们按照‘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方针,不搞大拆大建,尽最大努力保留原貌,规划部门规划出整体风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老城区文化旅游局局长杨利斌介绍。

  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宫城区位于老城区中州中路,主要展示隋唐时期洛阳宫城核心区域内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北宋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规划和丝绸之路申遗重点项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融保护、展示、利用于一体。如今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中州路老城段,民主街、明新街提升改造以河洛古风为主,道路沿线建筑的整体色调以白色、灰色、棕木色为主,搭配仿古屋檐和古色古香的灰砖,点缀醒目的红色圆柱及雕花装饰栏杆等,重要街道新建门楼牌坊等标志性建筑,彰显老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西大街、兴华街夜市的整治提升为老城区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外来游客激增,年接待游客1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亿元,历史文化街区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千年老城正焕发青春风采。

  老城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势,推动博物馆建设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助力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目前,老城区拥有博物馆12家,从传世文物到利用现代创新工艺制作的牡丹瓷、三彩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衍生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应凸显。

[记者:陈关超 编辑:蜀风]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