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踩起来,秧歌扭起来,空竹抖起来……2月12日至20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累计近万名群文爱好者走上街头,参加2019“缤纷张店”巡游活动,以各自喜爱的文艺形式欢度佳节。“这些年,基层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唱起来、跳起来,也期盼着往后的日子更加圆满。”参演者徐娜饶有兴致地说。
近年来,淄博市张店区深挖传统资源,激活新兴业态,相继培育了“春节到张店来看灯”“周末齐天乐”等特色文化品牌,让一项项文艺活动落地开花,也令群众文化获得感日益提升。
文旅融合,非遗民俗更红火
“南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淄博花灯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以此为依托,淄博市张店区连续举办“淄博花灯艺术节”,打造“春节到张店来看灯”品牌,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淄博花灯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原料大多选用当地生产的彩绸等。历史上,淄博花灯会更是融合了民俗、艺术、商贸诸多元素,突出一个‘闹’字。”淄博花灯会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向仁介绍,2019淄博花灯艺术节于1月24日至3月8日举办,展出大型机械花灯70组,特色人物、故事花灯2000多个,还借助科技手段打造6处现代光影展示区,既融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又突出展示了淄博花灯的地域特色。
据介绍,为凸显“闹花灯”主旨,张店区每年于花灯艺术节期间举办系列活动,2019年相关活动涉及“书香张店”灯谜竞猜等16项。2月11日,在花灯艺术节主场地——淄博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贺岁”活动如期开展,内画、琉璃等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游客普遍欢迎此种集赏、购、游、娱于一体的一站式体验,认为“值票钱”“有意思”。
文旅融合带火了非遗、民俗项目,多元活动的集聚也促进了文化消费。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淄博花灯艺术节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拉动经济收益6000万元,2019年开园首日就有1.5万名游客入园参观,“春节到张店来看灯”文化品牌正逐步释放魅力。
创意支撑,文化场馆吸引众人“打卡”
每周六晚7点半,到张店小剧场听相声,成为许多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首选。2月23日,“周末齐天乐”相声展演2019年开箱大戏隆重上演,《接财神》《打灯谜》《新春话酒》等作品轮番亮相,演员们或表演一段拿手的传统段子,或以新作讲述身边人、身边事,形式深入浅出,现场气氛活跃。
为提升场馆利用率,将更丰厚的精神食粮奉献群众,2014年起,张店区文化馆邀请淄博齐天乐曲艺团到小剧场驻场演出,至今已累计演出230场。淄博齐天乐曲艺团团长王长安介绍,从最初仅有30多个观众到如今场场爆满,“周末齐天乐”品牌不断发展、成熟,在带动观众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驻场团队的创作能力。
有创意,才能激发活力。近年来,张店区文化馆创新思路,在常态化进行群文辅导、培训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能。2018年1月,张店区文化馆馆办追梦艺术团、国粹艺术团及张店区星光地方戏剧社等文艺团队组成张店区文化志愿者联合会,借力文化馆场地、师资等培育队伍,与此同时,对外输出文艺服务。以文艺志愿者为主体,张店区文化馆相继开办“春节唱大戏”等多项文化活动,还通过与高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志愿者艺术团的方式,促进校地资源互惠共享,吸引众多青春力量到各类志愿活动中“打卡”。
一村(社)一品,基层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气势如虹的《威风锣鼓》、选材新颖的情景剧《婆婆也是妈》……2月15日,张店区房镇镇一年一度的“一村(社)一品”特色文化展演举办,全镇19个村(社区)440余名文艺爱好者同台献艺。
房镇镇文化站站长卜延军介绍,近年来,该镇先后投入140万元用于提升改造110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镇级财政还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一村(社)一品”建设,通过以奖代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激发人才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目前,房镇镇有合唱、腰鼓等特色队伍70支,长期参与文体活动的人员3600人。房东村空竹队、范家村锣鼓队等都是小有名气的特色团队,其中,像范家村锣鼓队已成立10年有余,成员80多人,经常参加民间展演及市、区级大型活动。”卜延军说。
壮大基层队伍、培植特色团队的做法在张店还有很多。以该区和平街道为例,街道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帮扶开展形式各异的文艺活动。比如,通济社区为解决书法爱好者的实际需求开办“翰墨学堂”,定期组织书法交流、点评、比赛,参与人员从10岁至80岁不等,既普及推广了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2018年至今,张店区依托各级文化馆(站)开展广场舞、戏曲、剪纸等文化培训2256场,累计培训各类文艺骨干3万余人,基层文艺队伍不断壮大,“一村(社)一品”建设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