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举办第八届蒲溪夬儒节活动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8日讯(朱梦琪 吴鉴桥图/文)农历二月初二,在这春雷和阳光唤醒万物的时节,第八届古羌传统“夬儒”节在理县蒲溪乡休溪村举行,向世人展示神秘的古羌文化及浓郁的羌风羌情。

本届“夬儒”节活动由中共理县县委、理县人民政府、四川西促会羌学研究院主办,蒲溪乡党委、蒲溪乡人民政府、理县文体广新局承办。活动旨在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古羌传统文化,积极助推夬儒节申遗工作,以此促进羌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夬儒”为羌语音译,是理县蒲溪乡独有的传统民间习俗,每到农历二月二这一天,蒲溪乡老百姓便装扮一新,齐聚现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开启这一年的春耕生产。

一早,负责主持祭祀庆典活动的“释比”便要净身焚香,穿戴好祭祀法衣,准备法器及各类祭祀物。当清晨天边的第一束光照进古老的羌寨时,“释比”开始诵经祈福,手持柏树枝带领手持祭品的队伍,登上楼顶的天台,用口中念唱的经文,向日月山川表达最虔诚的感恩与膜拜。全寨群众在释比的带领下,敲起羊皮鼓,烧起香柏枝、蜡、纸钱,在七个分点同时进行祭拜万神仪式。全寨群众敬上美酒,宰牛杀羊,高唱祭祀歌曲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各寨平平安安、芸芸众生无灾无疾。祭祀仪式结束后,释比会将念过平安经的五色手链赠与嘉宾来客以求平安大吉。

羌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夬儒节更是成为羌族民俗的舞台。羊皮鼓舞、龙舞、石奎余奎表演,传统萨朗、民间体育竞技展演、释比戏表演、释比绝技展示……广场上男女老少时而围成圆圈,时而站成两个方阵,时而单手搭着旁边一人的肩,时而双手扣着前边一人的腰带,时而高歌,时而发出低沉的吟唱,富有古羌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表演,让各地、各界朋友聆听来自古羌蒲溪的声音。数百名当地群众用最本真的形象,让原生态古羌文化、人文风情与新村新貌融为一体,全景展现蒲溪羌族生活、农作、祭祀等场景。

欢庆活动结束后,各村寨羌族群众齐聚一起烹羊宰牛,将自家富于特色的美食摆放于筛子之中,在祭祀广场内席地而坐共同欢庆,把古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性延续至今。从庄重的全民祈祷到欢悦的全民歌舞,一场别样的“春祷”展现了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办的夬儒节,是羌族传统的祭拜自然万物、祈祷吉祥平安的重要节日,具有较高史学及民俗学研究价值,也是集旅游推介、文化交流为一体的重大节庆盛会,至今年理县已经连续举办八届,成为理县展示古羌文化魅力的一张靓丽名片。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考察、体验,文化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得到充分彰显,文化成果更是惠及广大群众,不仅推动了群众脱贫奔康,更是传承弘扬了羌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理县地处藏羌文化的腹心地带,藏羌文化历史悠久,尤其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蒲溪更是保存了至今最为古老完整的羌族文化,释比戏、古羌歌舞、羌族建筑、羌族服饰等独具特色。近年来,理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坚持以文化扶贫为契机,以全域旅游为载体,着力推动文旅互动、文旅融合,打造了大批文艺精品,塑造了大量文化经典,成功打造了花儿纳吉赛歌节、夬儒节、白石祭等系列羌族民俗节庆品牌,羊皮鼓舞更是亮相国际舞台,夬儒节成功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加紧申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传统文化得到挖掘、传承和弘扬。
走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理县将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把藏羌文化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灵魂,依托山水世界毕棚沟、温泉神汤古尔沟、高山滑雪鹧鸪山自然公园、东方古堡桃坪羌寨等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坚持走文旅融合、农旅互动的全域旅游之路,让丰富多彩的藏羌文化更加传承弘扬,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加灿烂辉煌,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安康。全四川、全中国、全世界的朋友们,理想之县的大门随时向你们敞开,热情好客、诚信友善的藏羌儿女时刻欢迎你们的到来。
神秘的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
羌族是一个信原始自然的多神崇拜的民族,古羌人把一切与人密切有关的物或现象都崇拜敬为神,认为很多事物都有神灵管理和主宰,要消灾祈福就要敬神。羌族是一个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民族。而对所有的诸神均可由白石作为代表。无论在祭祀重地,在田边路旁,山坡水域,房门屋顶上随处可见白石,而在祭祀时也必供奉白石。多神的羌族人民以释比作为天界与间的沟通者。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祭祀的称谓之一,释比又称许、比或诗卓。释比平时是普通人,住在家中,下田劳作;受邀外出,戴上法帽,穿上法衣,拿起法器做法事。释比不但主持大型的集体祭祀活动,也为单户家人做驱邪祛魔、治病消灾的法事,是羌族同胞,眼中的神的化身。他所从事的活动源于羌族的民间信仰、羌族民间信仰仪式及崇拜活动是以释比为中心、释比唱经为主线,释比法事、咒语、占卜等贯穿其中,蕴含着释比文化的信仰观念、民间传说、英雄史诗、创世史诗等内容。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丰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羌族释比文化。《释比经》是其文化的经典,分为讲神事的《上坛经》,讲人事的《中坛经》,除秽驱鬼的《下坛经》三部分。其中经文包罗万象,涉及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婚丧嫁娶、宗教文化、各类人事、神事、鬼事等。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全靠“释比”们口授心传,一代一代传达室承下来。释比通过法事活动,唱诵经文等传承羌民族的古羌文化。是古羌文化传承的核心人物,是古羌历史的活化石。称羌族的百科全书。
羌风古韵:传统夬儒节庆典
“夬儒节”的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由德高望重的“释比”主持,与“羌年”将劳作一年的牲畜放生不同,耕牛或山羊是“夬儒节”最为重要的神性媒介,羌人笃信杀掉肉身,其灵魂才能沟通天地,从而将天神的赐福带回人间,因此“释比”诵唱《太平经》,杀牲祭祀,是“夬儒节”最为重要的仪式环节之一。“夬儒节”传统祭祀活动大致分为“集体祭祀”、“集体欢庆”和“家庭祭祀”三个部分。其被赋予了神性的耕牛、山羊便要在这“万物复苏”的头一日与天神对话,传达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兴旺”的美好愿望。“夬儒节”不仅是农耕社会文化的缩影,同样也是羌人传统婚恋文化的投影。因而,“夬儒节”的集体欢庆活动,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包含很多传统的歌舞活动与体育游戏,皆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原始神秘: 古羌释比戏
“释比戏”羌语“刮浦日”,是由释比创作,指导表演的戏剧,其功能则是在纷繁多样的传统祭祀庆典活动中,让每一个羌人个体皆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和遵从由“神”所引导的社会道德体系。“释比戏”在外来文化的强势侵袭下,在其他的羌族聚居地几乎濒临失传,唯独在蒲溪有良好的传承基础和广大的受众群体。

在蒲溪乡所留存的以乡规民约为主题的小品剧“释比戏”宣传着惩恶扬善,以诙谐幽默的言语;夸张滑稽的表演以及即兴的现场互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聚会,“释比戏”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将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植于羌族民众的内心深处、发挥着其他传播媒介无法取替的“深度教化”功能。(陈科 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