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过网站关注国博展览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改版后的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中,“国博征集”“国博保管”等板块被突出呈现,其中“我要捐赠”“馆藏总目”“馆藏精品”等子项目图标十分醒目,给人以更鲜明的开放、透明、共享的印象。
近日,围绕“视觉中国”图片使用权的问题争议不断,在知识产权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同时,人们也在从情、理、法的不同维度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边界进行着更全面和深入的剖析。近年来,知识付费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商业逻辑,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果得来不易,但这个时候顺风顺水的“视觉中国”受到质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契机,因为概念越辩越明,这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媒体报道,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MA)宣布将开放馆藏3万件公共领域艺术品的数字版权,并公开超过6.1万件作品的资料。其中董其昌巨幅山水画《青卞图》因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过,受到关注。该博物馆馆长表示:“访客可以在线上借用这些图片,用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在我看来,这非常振奋人心。”据悉,克利夫兰博物馆还在线上提供尺寸特别大的“TIF”数字图像文件,可供用户无限免费使用,此外还有大量艺术品相关的数据资料和专门的搜索和下载工具。规格较小的JPG文件也可以找到。这些藏品图像甚至可用于商业目的,无需征得任何授权许可。图像共享自由将会提升藏品关注度,最终使得博物馆从中受益。在博物馆超过6万件的永久藏品中,约有3万件被认定为公共领域的资源,博物馆选择放弃这部分藏品的数字版权。在相关规定中,公共领域资源通常指逝世至少已满120年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
最近,展览“爱德华·蒙克:爱和焦虑”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聚焦蒙克的版画作品。《呐喊》是蒙克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但关于《呐喊》,蒙克创作过多个版本,这场蒙克版画作品展便梳理了蒙克艺术的创作精髓,解析《呐喊》背后的知识。据了解,《呐喊》最早被展出的版本是蛋彩画版。两年之后,蒙克又以此为基础制作了石版印刷版本,并将画作的名称以德文印在作品下方。正是凭借印刷版本,蒙克奠定了他作为现代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蒙克肯定没有考虑过印刷版本会不会影响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因为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审美和情感的共享。
本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曾以中国画的“大写意”和“工笔画”来比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这一生动比喻,描画了“一带一路”走过的征程,也规划出“一带一路”未来的模样。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明特点,在这条国际合作之路上,正展现出宽广的中国胸怀和深邃的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