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国很多乡村都在建设村史馆。此举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还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助力作用。比如有的地方借助村史馆的建设,邀请专家深入分析村里的文化资源优势,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村民增收。但在村史馆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村将村史馆单纯理解为“村里的陈列馆”,将一些老物件搜集一下摆在里面,村史馆变成了仓库,只有“储存”的作用。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村史馆变身仓库,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地区不是个案。分析个中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村史馆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多地在探索新农村改造的经验。在社会各领域迅速发展变化的当下,传统乡村文脉的传承面临着很多问题。年轻人向城市的涌入、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外来思想理念的冲击等都在影响着乡村既有的、历史悠久的价值体系和生活观念。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培育文化自信、传承历史脉络是重要任务之一,村史馆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一个着力点。通过村史馆的建设,梳理当地的发展历史,留存村里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先辈和当下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试想一下,如果村里的民歌俗谚、传统技艺等,不通过某种载体加以传承,最终很可能在若干年后消亡。
因此,建设村史馆,最终落脚点是如何发挥其对民众、对乡村未来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村史馆不能成为基层乡村的又一个“盆景”,而要真正实现其传承文化、活化资源的价值。
首先,在村史馆建设初期,相关方面要强化调研论证,听取多方意见,明确村史馆的建设主题与方向;其次,要有专人管理,并可借助社会力量,将村史馆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传统工艺、推动乡村振兴等紧密结合,让村史馆成为民众愿意去、呆得住的地方;最后,要对村史馆发挥的作用进行考核,让村民来评价,效果不好的应当由相关部门责令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