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山东威海旅游的广西游客曹炳炎一家,专程来到位于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观看展览、聆听讲解后,曹炳炎说:“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的窗口。以前去各地玩,都是逛景点。但在威海,博物馆、城市书房、图书馆的知名度比一些景点还高,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几年,得益于威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与规划,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以打造“精致城市”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供给侧改革,公共文化场馆,正成为威海居民与游客新的“网红打卡地”。
科学布局,在街角与“文化”相遇
2018年12月起,常到环翠楼公园遛弯、跑步的威海市民发现,公园里多了一处新景观——城市书房环翠楼公园分馆。场地面积不大,约120平方米,但藏书有7000多册。面向公园的一侧,分馆有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馆内阅读的民众,抬头便能看到公园的风景。
2017年至今,威海在市区建了近30家类似的城市书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均处于人流密集的居民区或商圈;功能设置齐全,除了上千册的图书,还有威海文化旅游推介展位、亲子绘本互动体验区、老年人专用阅读座位等。
作为山东省内较早启动城市书房建设的地方,威海对城市书房有着自己的考量和定位。
“以前,提到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但它们的辐射范围还是受限的。”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隋建波说,随着国家对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视与推动,威海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让书籍与民众更近一步”目标,城市书房便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举措。
除了城市书房,威海近年来还统一规划了另一类惠民服务场所——城市公益文化空间。
城市公益文化空间多根据市区的老建筑布局规划建设而来,主要用于展示独具威海特色的非遗、美术、传统工艺等。
比如坐落在环翠区古寨西路81号楼的丝绵画艺术馆,设置丝绵画与字画装裱展厅各1个,主要展览、制作、发展、传承以丝绵画为主的民间手工艺品,未来的发展定位是集丝绵画艺术展览、旅游观光、现场体验、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
阵地引领,以品牌服务提升参与度
通过建设城市书房与城市公益文化空间,威海的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上了一个档次。作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原有的市级、县级文化场馆,则主要起到品牌打造与活动引领的作用。
2018年年底搬入新馆的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如今每天都吸引很多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前去参观。站在馆内的观景平台上,听着文艺爱好者悠扬的琴声,凉爽的风从海上吹来,幸福感油然而生。
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荆国胜介绍,未搬入新馆时,馆内的公益培训报名便非常火爆,一些报不上名的市民,甚至会偷偷溜到课堂上旁听。搬入新馆后,硬件条件改善了,能容纳的班级和学员更多,有利于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在威海市博物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教育活动近年来从未停止。
今年“五一”小长假,威海市博物馆每天的进馆人次相较平日会增加10倍以上。馆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随着近年兴起的“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未来民众和游客会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来。威海市博物馆也计划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梳理威海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打造多个特色小展览,以适应不同类型观众的欣赏需求。
在威海知名的刘公岛景区,景区内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这几年接待游客量也不断攀升。
隋建波说,虽然威海的城市规模不大,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文旅优势,包括地理位置方面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历史人文方面的等。他介绍,目前当地对公共文化场馆的一个基本定位是“不贪大求全”,把服务做细做实,向“精致城市”方向努力。
统筹规划,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
今年3月,《威海市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提出未来两年当地计划以增加有效供给为主攻方向,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催生培育新型业态,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
威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广华表示,目前,威海还存在文化结构性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不适应、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
为此,当地将坚持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两加强、两提高”,注重有用、适用、综合、配套;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各有侧重,政府提供均等化、普惠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
据了解,今年起威海计划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心下移、资源配置下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同时,威海拟结合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文化设施升级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到2020年,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区(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