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展示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201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3年内谋划建设各类博物馆100家以上,是郑州市打造“三大高地”之一“文化高地”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形成《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
5月18日,郑州正式启动百家博物馆建设工作。目前,郑州的博物馆事业现状如何?计划建设的百家博物馆有何特色和亮点?
首个博物馆聚落开建
5月18日,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文物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办的郑州百家博物馆建设暨高新·双湖博物馆聚落启动仪式在郑州市高新区举行。作为郑州首个博物馆聚落,高新·双湖博物馆聚落是一个由陶瓷博物馆、古代建筑文化博物馆、佛造像博物馆、书画艺术博物馆等10家专题类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集群,计划于2021年建设完成。
启动仪式当天,博物馆聚落中的郑州高新区城外城陶瓷博物馆新馆正式破土动工,该馆副馆长吴勇称,城外城陶瓷博物馆新馆将被打造为集陶瓷收藏、展示、研学、交流和拍卖为一体的专题类博物馆。
据悉,郑州市高新区辖区内除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还集聚了一大批文创企业,博物馆文化事业发展潜力十足、空间巨大。
“博物馆聚落建成后,将对高新区历史、科技、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为进一步带动高新区‘科创+文创’‘文化高地’的全面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美好生活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郑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新亭说。
郑州高新区国土规划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称,高新区作为正在加速发展的新城区,近年来城建规模不断加大,建设用地指标也相对紧张,但对博物馆等文化建设项目必须给予支持,使区域内及周边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更具人文气息。
百余家博物馆满足现实需求
郑州下大决心和力气建设博物馆源于现实需求。当前,博物馆关注度、影响力日益增大,博物馆观众结构也日益多元化,民众参观博物馆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博物馆系统2017年接待观众286余万人次,2018年接待观众326万余人次,特别是2019年春节期间,博物馆接待观众达2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2%。
“但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还不尽如人意。”郑州市文物局副局长任晓红称,目前,郑州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较低。博物馆数量、规模和质量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县(市、区)博物馆建设严重滞后,存在着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现有博物馆的规模、馆舍条件、安防消防设施、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还需提升。
自201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年内谋划建设各类博物馆100家以上”以来,围绕这一目标,郑州市文物局在调研分析郑州市博物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根据郑州文物资源特色及各县(市、区)文物保护现状等实际情况,精心编撰了《三年行动方案》,要求3年内郑州市域内从3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发展到1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全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进入全国城市前列;郑州市将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馆体系。
因地制宜深挖地方特色
博物馆怎么建才能更加出彩?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郑州在博物馆建设中将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根据《三年行动方案》,郑州3年之内新增的100家以上博物馆中,国有及行业博物馆50家以上,非国有博物馆50家以上。全市各县(市、区)采取“1+2+N”的建设方式,即必须建设1家综合性博物馆,2家专题(特色)博物馆,N家非国有博物馆;市区各区及4个开发区以“2+N”为主,即必须建设2家专题(特色)博物馆,N家非国有博物馆。据了解,郑州各县(市、区)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资源丰富,本着质量、数量双提升的原则,各县(市、区)将因地制宜建立一批专题(特色)博物馆。
此外,各地还将积极推进行业博物馆建设。鼓励依托郑州老工业厂房、老设备及生产工艺等建设特色鲜明、反映郑州工业特色的行业博物馆。
郑州还将充分发挥博物馆群聚集建设的社会效应。中牟县高规格、高起点加快推进绿博片区的中原文化博物馆小镇建设,吸引省内外20家左右各类博物馆进入;惠济区谋划建设好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博物馆聚落,吸纳20家左右不同类型、规模和特色的博物馆进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要依托苑陵故城规划建设博物馆聚落,引入专题博物馆10家左右……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称,以上博物馆聚落的建设,将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服务完善、文化聚集的“新高地”和展示中原文化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