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  要闻
达城有口凉水井 街道社区因它得名
http://www.newssc.org 】 【2019-08-27 17:19】 【来源:四川日报
推荐阅读

  在达城,有这么一口水井,街道因它而命名,社区因它而设立。它就是滋养数代人的凉水井。

  据《达州市志》《达县市志》《达县建设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后,达城水井有四十来口,但水源充沛、清洁可口的水井中,只有凉水井街的凉水井等三口井。

  84岁的文史专家朱全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达城以卖水为业的人数以百计,城区私人曾开设两处桶行,专供挑水工住宿和出租桶具。1933年,红军进入达城,组织挑水工人成立过挑水工会。新中国成立初期,达城的机关、单位、学校、商行雇请长工或炊事员从事专兼职挑水,那时到凉水井挑水的人非常多,经常要排队。

  如今很多生活在凉水井街的年轻人对凉水井都没有多少记忆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对其怀有深深的感情。1949年就行走在凉水井街上、如今83岁的杨远敬,88岁的于秀珍等人,提起凉水井如数家珍。他们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凉水井,就在州河边坎坎上,井的上面有座小庙、一栋一层楼的木房子,从街上到井边,要下20来个阶梯,井在下去的右手边,井口四四方方的,井口边长满了青苔,井水冬暖夏凉,传说水是从凤凰山上流下来的。

  凉水井的存在,增加了人气,以前曾有八座小庙,也增加了住户,慢慢地有了一条不怎么整齐的街,房子大都是穿斗式木房,临河大都有吊脚楼。1985年编印的《达县地区、达县市地名录》这样记载:凉水井街,因街内有一著名凉水井而得名,东西走向,起于通川桥,止于帝主宫巷口的会仙桥街,新中国成立前为棉花市场,有花码头之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改造,临河建起了高楼大厦,一二楼则是长廊,成为小商品批发市场。

[郑涛 记者:曾实 编辑:蜀风]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