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举措,苍溪县市场监管局主动作为“三管齐下”,着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努力提升信用监管水平。
以市场主体年报为载体夯实信用监管工作基础。2019年苍溪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年报率分别达99.94%、100%、100%,连续4年荣获省局通报表扬。一是大力营造年报氛围。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年报政策宣传和提示,各所分片区上门入户宣传,引导企业自主年报;二是多措并举压实责任。分区域分行业包干到片责任到人,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工作进度与专项经费挂勾,周通报排名、月奖惩逗硬。三是建立健康“瘦身”机制。针对“失联户、冬眠户、僵尸户”,建立常态化机制与创新性举措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僵尸户”清理操作流程,制定了现场核查、多方取证、网上录入等环节操作标准,坚持走街串巷逐户实地排查与网上监测筛查同步进行,摸清摸准实情,依法处置。自2015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我局共吊销企业 87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0户,为18户重新取得联系的企业办理销案引导其年报或注销,合法合理合情的举措得到了广大企业的充分认可。
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增强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苍溪县市场监管领域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管理办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责任清单》,并编制完成了行政检查事项清单120项,指导各相关部门全面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初步实现了市场监管领域监管职能、监管对象、监管手段全覆盖。二是建立特殊名录库。利用广元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无需办理注册登记但属重点监管对象的学校(幼儿园)食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纳入重点对象名录库;针对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种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建立专家名录库;建立主要由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社会监督人员名录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在现场检查中探索建立市场监管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台账,创新实行“风险问题清单、整改责任清单、整改落实清单”的“三单”监管模式,将涉及职能职责的所有检查事项列入台账,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行“风险分类、信用分级、动态差异”监管,以问题为导向,实行靶向监管,以小概率抽查,实现了大范围监管。
2019年苍溪县开展涉及特种设备、食品安全、房地产经营等重点领域联合检查35次,联合监管覆盖面达60%,抽取范围涉及全县1800多户市场主体,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80余人次,发放整改通知书80余份。市场监管局在全面完成省、市局“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开展广告经营单位、有机产品质量抽查等定向抽查17次,检查各类市场主体2237户,通过抽查发现违法行为48起,发放整改通知书24份,现场指导整改35起。
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为抓手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一是实施信息联合归集。积极推进省、市两平台融合,建立月汇总、季通报、半年分析等制度,打破各部门“数据孤岛”,及时将各类登记信息、抽查检查信息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四川)互联互通,形成了县府办牵头、20余个成员单位协力推进的信息联合归集工作格局。二是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在信息归集基础上,对失信违法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并由市场监管局首先把关审核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限制获取政府公共资源等,通过一系列失信惩戒,推动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目前已有35户企业、个体户因列入异常名录被取消评先评优及招投标资格、被金融机构限制办理相关金融业务。三是实施信用包容修复。依法从范围、条件、流程方面对信用修复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移出异常名录,严格审查规范办理,确保信用修复的严肃性。
目前苍溪县累计52户企业、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被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中26户企业、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申请移除, 8户因企业被列入异常名录受限的法定代表人申请解除任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