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  政企专题
【诚信事迹】八旬老人苦寻恩人:不只为还钱更为感恩
http://www.newssc.org 】 【2020-10-12 16: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推荐阅读

“上世纪60年代,陶老师借给我十元钱。这么多年没有联系,上周终于找到他,还了500元钱。”近日,家住游仙区魏城镇的刘代永找到五十几年前好心接济过他的恩人。83岁的刘代永老人说,这么多年自己始终记得这十元钱的恩情,总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还。现在终于还了这份恩情,圆了这份心愿。

家中无钱也无粮陌生人借给他十元路费

上世纪60年代,刘代永二十来岁,他和母亲、弟弟、妹妹住在射洪县农村,哥哥在外打工。“当时我们家很穷,我们的亲戚也很穷。”83岁的刘代永老人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困境,“不仅没有钱,也没有粮食,连借都借不到。”刘代永告诉记者,如今人们过着吃饱穿暖的生活,很难想象当年的人最大愿望就是能吃饱,想得最多的是怎么才能活下去。

那年农历二月份,家里的粮食早已吃光,地里的农作物还是小苗。全家老小既没钱也没粮,怎么办?“当时在射洪认识的一位熟人家在北川,通过这层关系,我们一家人准备迁移到北川去。因为听说北川山大,不缺粮,迁过去虽然穷,但总能借到点粮食,不至于挨饿。”刘代永说,可是这个迁移计划遇到一个难题——没有路费。

亲戚朋友家连借点粮食都困难,更何况是钱?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姓陶的老师向他们伸出援手。陶老师名叫陶庆明,是射洪金华镇一所中学的老师,他和刘代永本人并不认识,只是刘代永的兄长和陶老师的弟弟一同在山西打工。“仅凭这点关系,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陶老师,把情况向他说明,他听后马上借我十元钱作为路费。”刘代永告诉记者,借到钱后,他心中十分感激陶老师,想着以后无论如何也要把这钱还上。

定居绵阳五十载八旬老人独自回乡寻恩人

到北川后,没有房子也没有粮食,一切从头开始。后来,刘代永一家又从北川搬家到游仙区魏城。“一开始生活还是比较困难,忙着养活自己和家人,以至于这么多年一次射洪都没有回过,自然也无法把钱还给陶老师。现在生活好多了,比以前好百倍都不止。”刘代永说,那时没有电话联系,也忘记了陶老师的地址。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他记得的只有陶庆明兄弟二人的名字,以及陶庆明在金华镇当过老师这条信息。

“我今年83岁了,回想起当年陶老师给我和家人的帮助,想着无论如何,得在有生之年把这份情还上。”有了这个想法后,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刘代永简单收拾了行李,独自出发乘车去了射洪。“准备了几百块钱,坐班车再转车到了射洪复兴镇。”凭着脑中模糊的记忆,刘代永搭乘一辆摩的,让师傅带他到陶姓人家比较多的村镇。走到一个村问一家,说不认识;问第二家,也说不认识……终于,一位老大爷说认识陶庆明,但他现在住在射洪县城,也不知怎么联系。“后来再一问,问到陶老师的儿子在复兴一所小学教书,就这样辗转知道了陶老师的联系方式。”刘代永拨通了陶庆明老师的电话,当即赶到射洪县城。

时隔数十年后两耄耋老人终相聚

“我介绍自己是绵阳的,姓刘。陶老师说了个名字,是我大哥,他这才想起来那件事。”刘代永说,他现在经济情况一般,还了500元钱并买了一箱奶以表感谢,“其实我不只为还钱,更为感恩。”

陶庆明长刘代永几岁,如今已年过九旬。“当年我兄弟和他哥哥一起修宝成铁路,知道他家中有困难,我就借了点钱给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在心上,并专程找到我,硬塞给我500元钱,我没办法只好收下。”6月3日,陶庆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年他在金华教书,有固定的收入,对于借钱给刘代永这回事,他早就忘记了。别人有困难时,力所能及帮一把,这也是做人的本分。

几十年后再见到刘代永,陶庆明十分高兴,热情地邀请刘代永在射洪玩了几天。

[ 编辑:张瑞潇]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