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敏之,女,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66年2月,内江市井得毛织制衣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从一名普通女工到知名女企业家,童敏之始终心怀党恩、心系群众、诚信经营、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始终坚持诚信立身、信誉为本,以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守信,在合作者和服务对象中享有高度信誉,树立了一个企业家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帮助,全体职工给了我支持。现在致富了,我不能忘本,要信守承诺,带领更多家乡父老走向富裕,更多地回报社会。”童敏之在谈到创业时总会说这句话。 尝尽创业百般艰辛 2007年,外出广东打工的童敏之筹资3万元,在广东石湾镇注册了一家毛衣加工厂。加工厂成立之初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童敏之发现在广东创业很不容易,社会上的人和一些职能部门的阻挠,再加上工人越来越难招,使工厂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于是她决定回乡创业。 2007年,童敏之怀着身孕,挺着大肚子回乡创业,丈夫则留在广东接货发货。厂里所有的事都靠童敏之一个人处理:挺着大肚子买菜、打扫工厂卫生和冲洗厕所,还要处理订单等。那一年,工厂员工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那一年让童敏之刻骨铭心。由于她过度劳累,孩子出世三天就夭折了,在亲朋好友的安慰下,最终她想着工厂还有几百个工人,又重新站起来。 渐渐地,童敏之已经不满足于纯加工,她想把整个针织服装的程序做完,于是把获得的收益不断投入,工厂从最初只能做织缝挑工序完善到“织片—出货”。 正当工厂发展进入正轨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了发展房地产,房东在合同未到期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手段不断逼迫童敏之搬迁。 几百个人的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车间还有几百个工人在上班,面对工人的安全等问题,童敏之准备放弃。 在支持和帮助中崛起 在了解公司面临的情况后,地方党委、政府积极鼓励童敏之坚持办企业。童敏之随后召集工人开会,讲了面临的情况。让她感动的是工人们表示要支持她干下去。在大家的努力下,先在威远县镇西粮站租了两个车间当作临时厂房,当时当地政府向童敏之伸出援助之手,及时帮童敏之寻找土地,并在征地上给予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以前的客户——台北商人林金阙、杨聪富先生也及时给予了经济支持。在同台商的合作中,对方不断感受到童敏之小两口是诚信做事之人,于是在不断深化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建立互信,决定共同投资在威远县镇西镇购地11亩修建标准化厂房,于2010年9月创办了内江市井得毛织制衣有限公司,发展到如今,公司已有员工400余人,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年出口毛衣100万件,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坚持诚信经营办企业 “公司哪怕是再难,也要保证职工能准时拿到他们应该拿到的工资,我们要遵守对职工的承诺!”不管销售情况如何,童敏之始终坚持不拖欠职工的工资。 “公司从成立至今,未出现一笔合同纠纷。”童敏之把商业信誉放在经营企业的首位,始终坚持信用至上的经营理念,提出守合同重信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2017年4月,公司接到一批出口到西班牙的童装订单,客户要求的出货交期为6月20日,按照正常速度,公司完全能准时交货。 “但是因为客户多次修改样衣,导致样衣确认可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5月中旬,工厂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成品最快需要45天才能交货。”童敏之请求客人更改出货时间,“因为出口订单,一旦签订没有达到客人要求,所有的信誉就没有了,更别说回收货款了。” 几经沟通无效后,童敏之顶着巨大压力,在全厂管理和工人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她每天坚持在一线和工人一起加班加点赶货,终于在6月15日完成该批货。而客人在收到报关信息时,也是对其赞不绝口。 知恩图报回馈社会 自返乡创业以来,童敏之的公司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现今400多人。公司大部分员工是来自周边各县(区)的留守妇女,一到寒暑假,许多长期与子女分离的员工,会把子女从老家接到公司生活。虽然小孩子的到来乐了家长,但孩子的安全问题也愁坏了她。为给员工们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她投资10万元建立了“儿童之家”,专门用于看管和教育2-10周岁的员工子女。 “童总知道我家困难后,每月都会从自己工资中拿一部份钱来支持我”职工曾玉芬,由于丈夫去逝,留下一双儿子及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自己也身患肾衰竭,每月工资仅能维持药费,儿子及父母的生活全靠吃低保和年迈父母种植农作物维持。 除了帮助公司职工,童敏之还加入了上海“小希望”义工群,救助贫困山区学生及家庭。在童敏之的带动下,2016年初公司还成立了“爱心圆”爱心基金会,对困难职工、敬老院老人以及社会困难人士进行救助,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改善生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