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是指与健康直接且高度相关,提供以维护、改善和增进人的健康为直接或最终用途的各种产品、服务的行业和部门的集合,涵盖健康基础产业、支撑产业和服务产业。我省已形成基于医药、旅游、食品、康养、健体等贯穿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大健康发展产业基础。
我省发展大健康产业也面临挑战:区域规模市场布局不平衡,地区协同发展待构建;重点发展产业相对独立,相向融合发展待加强;营商环境支撑保障尚不足,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待制定;创新能力人才队伍较缺乏,产业生态圈和交流平台待搭建;健康宣传导向品牌建设不充分,健康消费宣传力度和产品名片待加强。
为此,省政协委员张虎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发展大健康产业省级联席会议机制,加快构建四川省大健康产业生态圈。
生物医药方面,重点提升中药材种业领域质量,着力研发中医药及健康衍生新品,提高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在医药、保健等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生态旅游方面,整合全川资源,规划四川生态旅游空间布局蓝图,抓好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高原差异化打造,结合片区特质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健康饮食方面,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注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打造“一地一品或多品”工程。保健康复方面,打造健康养老中心,完善智慧养老系统,对养老人群施行差异性关怀和服务。通过健身房、体育馆等,提供伤后复健的系统化服务。
健康管理方面,推出5G移动化健康终端设备,建立网络化大健康服务软件系统,培育个性化、差异化的健康服务和分级分类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健康大数据方面,承接核心产业康养复健和健康管理、健康锻炼等融合应用场景,逐步逐级开展个人健康大数据服务。健康金融方面,培育一批商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研发与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锻炼等相关的保险类产品和服务,完善除医疗保险外的额外个人健康保险产品。健康锻炼方面,积极组织全民健身、体育比赛和活动,探索全民健身锻炼中的市场化产品或服务。健康锻炼场所建设,以街道、社区为单位打造健康锻炼微单元,打造城市体育公园为居民提供锻炼场所,打通大健康生态圈中贴近居民、公共场所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文章由四川致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