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社区图书馆 何以让企业增资成都更有底气?
2023年12月18日 16:37:26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 王垚 编辑:粟蓓
双流区双兴国际社区,青年阅享空间
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午后,几名20岁上下的年轻人踩着树下细碎的阳光向图书馆走去。馆内读书人不少,气氛却很安静。斑斓的书册、氤氲的咖啡香,加上求知的少年,好似大学图书馆的平凡场景。
将镜头拉远,当图书馆缩成了画面中的一个小小坐标,周围的繁忙与热烈,全然显露了出来。
仁宝、纬创、京东方、通威、新易盛……这些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的厂区坐落于此,每天有数万产业工人在这里挥汗生产。时逢年底,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五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上市公司新易盛在双流的新园区也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黄甲街道。近10万产业工人构成了这里超七成的人口。而一座拥有4万册藏书的社区图书馆,就伫立在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双兴国际社区。
热火朝天的工厂、安静文艺的图书馆,一动一静,看似并不相关,实则息息相关。
“产业工人8小时以外的生活质量,直接关联着8小时以内的生产质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工作处专家石明说。也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将产业工人的居住、配套与服务,作为了考察投资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政府接得住项目,就要跟得上管理,这是营商环境的彰显,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在国内许多工业强市,对产业工人集宿区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重要课题。
成都是如何探索的?带着疑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走进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以一座图书馆切入,抽丝剥茧看一座产业工人社区背后的探索与破局。
1
有图书馆、自习室、音乐厅、足球场……
为十万产业工人办一座“社区大学”
双兴国际社区是个高密度的社区,占地仅360亩,却居住了超过1万人口,高峰期甚至超过了2万。他们平均年龄22岁,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聚集于此的26家重点企业的职工。
不同于许多产业工人工厂、住宿区两点一线的单调,双兴国际社区处处透着文艺的“调调”。
步入社区,一座大型图书馆最吸睛。那里有2700平方米,四万册藏书琳琅满目,二层自习室,是一张张求知的年轻面孔。此外,这里平均每2~3天就有一堂面向社区产业工人们的课程开讲,11月的课程有“互联网营销师”“短视频策划包装”“生活美学社——插花”“职场必修技能”“企业家讲座”……这里甚至还引入了学历提升平台,为产业工人们提供学历提升的机会与选择。
走出图书馆,向左转,一座1500平方米的小型多功能音乐厅正要启动建设;向右转,两层高的青年乐动空间一层用于健身,另一层则搭建起“经开区创新创业技能孵化平台”,为产业工人们提供电工、叉车、物流等相关技能的教学、实训,以及专业技能的鉴定与考核。
图书馆、自习室、音乐厅、足球场、技能教学与实训室,再加上一栋栋住宿楼,场景与配置几乎与大学无异。
“我们就是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党工委书记尹宏波告诉记者,2021年底,双兴国际社区首创提出这一理念,并成立了“空港新居民大学”。
其实,为产业工人们办“大学”是个挺有挑战的尝试。这也是双兴国际社区基于社区人口结构与特性作出的尝试。
双兴国际社区的人口有3个鲜明的“三七开”特点——男多女少,性别比例“三七开”;年龄比例“三七开”,18~25岁的人口超过了70%;还有学历比例“三七开”,学历在高中、专科的人口占比约为70%,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0%。
基于此,“能不能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这个想法应运而生。
附近优质的高校资源,为这个想法提供了坚实支撑。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驻双流区高校随即与社区达成校地合作。紧接着,中公教育等社会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合作行列,一起为工人们搭建学历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平台,“空港新居民大学”正式诞生。
有了大学,怎能没有图书馆?社区又把目光投向了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的废弃工人食堂,于是面向10万产业工人的大型社区图书馆建了起来。
2
“书卷气多了,浮躁气少了”
产业工人的“8小时”之外
每到临近下班,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梁新多少会有点着急:“得去图书馆二楼占位置,晚了自习桌就满了。”梁新是双兴国际社区图书馆的常客,一杯奶茶、一本书、一副耳机,构成了她“8小时之外”的时光。
24岁的林航的“8小时之外”却并不清闲。这位来自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的小伙子,通过“空港新居民大学”的学历提升平台报名了专升本的学习与考试,他想圆一圆大学梦。
18岁就进入仁宝的林航,6年前就住进了双兴国际社区的“产业工人宿舍”。中专学历的他,两年前报名了社区提供的电工培训,虽然那与自己的岗位技能毫无关系。“但多学一门技术总是好的。”他说,况且培训考证的费用自己只需要出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由社区与企业出。
图书馆的“企业家讲堂”,也是林航的“必修课”。工作在一线,他从没想过自己有机会听到附近这些大企业的老板、高管们分享阅历与人生。他开始学习英语。林航说,不仅自己,住在双兴国际社区的许多产业工人都变得不一样了,照公司里常说的一句评价就是:“书卷气多了,浮躁气少了。”
意识到这种变化后,许多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空港新居民大学刚办起来的时候,图书馆搞读书会活动,很多企业不愿组织员工参与,理由是怕耽误生产。”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双兴便民服务站党支部书记、工作站站长夏小金回忆说,但首场读书会举办后,发到网上的图文竟然累计超过了百万点击量,工人们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后来的一场读书会,曾担心耽误生产的一位企业高管主动组织了上百名员工来参与。
在图书馆的学习区,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主动捐赠了许多台电脑,供产业工人们学习时无偿使用。夏小金说,来这边用电脑的孩子,没有一个打游戏,“他们似乎对知识有某种敬畏”。
夏小金告诉记者,社区里有331人像林航一样在进行学历提升培训,有240人参与了职业技能培训。
3
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打法”:
当好企业的“后勤部”
在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一片占地约40亩的新厂区刚刚完成建设,不久就要迎来数千名职工的入驻。那是四川新易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园区,待正式投用后,再新增近一倍产业工人进厂。公司财务总监林小凤告诉记者,新易盛深耕光通信行业领域,市场越做越大,已是全球核心的光通信模块供应商。但除去市场因素,让公司有底气进一步追加投资、扩大产能,少不了营商环境的加持。林小凤坦言,双兴国际社区为企业扩大产能解决了“后顾之忧”。
另一边,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五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公司资深专员廖岚说,项目投用后,预计将新增上千名产业工人入住到双兴国际社区。在此之前,公司已有1300~1400名产业工人长期居住在双兴国际社区。
其实双兴国际社区更多的入住者,来自仁宝和纬创两家台资企业,两家企业十余年前就已在蓉投资,均为世界500强。高峰期时,两家企业各自入驻的产业工人达5000~8000人。
在纬创资通(成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郭玉江看来,黄甲街道一方面将法律、社保、劳动保护、企业招聘、医疗、社会治安等服务尽可能下沉到双兴国际社区,实现一站式审批服务及日常服务;另一方面,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不仅构建起多元的学习与生活场景,产业工人的素质也在显著提升。“在这里,我们只需要集中精力搞生产,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仁宝电脑(成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资深管理师蔡莎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首先,空港新居民大学的各类课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再者,培训认定、学历提升等平台,提高了企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员工的迅速成长,对企业人力而言,无疑是桩高性价比的事。”
4
从产业工人住宿区到国际化社区
一笔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账”
事实上,许多工业强市、强县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谁来管?怎么管?这不仅是营商环境的体现,更关系到产业工人群体的安居与成长。
当前,成都共有产业工人600万人。具体到双流区黄甲街道,产业工人有近10万人,占街道服务总人口的4/5。
“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背后不仅有一笔企业8小时之外的“经济账”,更有一笔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账”。因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才是双兴国际社区破题产业工人集中住宿区管理的“金钥匙”。
“其实双兴国际社区并非正式建制社区。”夏小金告诉记者,但双兴国际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采用社区化管理,近两年,吸聚社区内的7家“两新”党组织,成立了双兴国际社区综合党委。正是综合党委的搭台,让政府部门的资源进来了,高校师资的力量进来了,与各企业、社区建立起合作共建机制,为产业工人们开辟新场景,把社区服务的质量提起来了。
今年7月,四川省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11月底,成都市也提出将高质量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支持区(市)县打造各具特色的全国、全省试点,建成青年发展型社区100个。
双兴国际社区推行以办大学的理念办社区,也是在探索建设青年发展型社区。其思路,是通过社区服务进入、办学理念切入、部门职能注入,实现产业工人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化治理,让产业社区变“大学”、产业人口变社区居民,让产业工人在社区实现身份生活的融入,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深化产业新居民融合治理,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和产业工人享受社区’大学’的服务。”尹宏波介绍,黄甲街道双兴国际社区还将推动办学模式进一步向成都双流经开区上千家企业覆盖,实现10万产业工人社区服务“零距离”。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摄影记者 王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