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达瓦:四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着力关注“2+3+N”重点工作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8日讯(董焦 孙经纬) 10月27日,首届中国(四川)老龄事业暨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老博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悉,首届四川老博会聚焦养老问题,有利于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有利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在本次展会前夕,省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接受了四川新闻网的专访。
四川人口老龄化严重 “四个交织”为当前主要特征
据介绍,近年来,四川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截至2016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39万,占常住人口的21.1%,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益西达瓦介绍说,据测算,“十三五”末,我省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1866.7万,占总人口的22.7%;8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287.4万,“届时,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老化更加凸显。”
益西达瓦表示,当前四川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交织”上,“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大造成的未富先老问题相交织;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产生的人口集聚、城乡差别等问题相交织;三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家庭小型化、老人空巢化等问题相交织;四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多元价值观念加速形成造就的传统家庭观念、传统养老观念急剧转变等问题相交织。”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把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作为全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来加力推进,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增养老岗位纳入党委、政府民生工程和民生大事持续推进。益西达瓦介绍,“经过‘十二五’时期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四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全省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
益西达瓦表示,近年来,四川省政府陆续出台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省级有关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在设施规划建设、机构责任保险、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近50个配套文件。
“全省建立了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有7个市(州)、57个县(市、区)建立了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400万符合条件的老人受益。”益西达瓦如是介绍,“四川养老政策支撑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此外,四川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发展也有了新突破,“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15市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助医、助浴、助洁、助购、助行等服务,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5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日间照料中心7727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05个、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5070个。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四川有养老机构3817个、床位54.1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50.7万张;民办养老机构859个、床位16.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1张。医养结合探索初显成效,全省882个养老机构内设门诊、医务室,2114个养老机构与邻近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护理型床位达10.17万张。
经过“十二五”的不懈探索,四川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政策不成体系、机制不够健全、架构不够完善、人才队伍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测算,“十三五”末四川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1866.7万,占总人口的22.7%;8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287.4万。届时,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老等现象将更加凸显。
“2+3+N” 为今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重点
益西达瓦表示,“十三五”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关键窗口期。根据国家和四川省的决策部署,省民政厅提出“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健康、越活越长寿”的理念,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3+N”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和构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据益西达瓦介绍,“2”即出台“一规划”“一条例”,编制《“十三五”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修订《四川省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条例》。目前,两项工作顺利推进,已送省政府审批。
“3”即举办“三个会”,一是召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系列现场会,二是召开全省第三次老龄工作暨养老服务业发展推进会,三即是将于10月底举办的举办中国(四川)老龄事业暨养老服务业博览会。
“N”即突破“N个瓶颈”,包括精准摸清老年人群体基础数据、养老服务机构数量等养老相关基础数据,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机构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医养结合健康发展,创新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保障制度等。
益西达瓦表示:“做好养老工作是给儿女树榜样,为父母尽孝心,为自己留后路。”(老博会组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