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材堆场到生态绿洲——大西南建材城与城市共生史
2025年06月20日 14:54:23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张妍
2016年6月16日,当40余辆满载木材的货车鸣响汽笛驶离四川大西南建材城时,这座前身可追溯至1953年阿坝州岷江造林局成都贮木场的老牌市场,将160余亩土地交还给城市,完成了它作为西南最大木材交易市场的历史使命。
大西南建材城原址新貌
历史根脉:从岷江水运到西南建材枢纽
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不仅让成都站成为西南物资集散枢纽,催生出荷花池市场群等商贸奇迹,更推动了四川铁路的建设高潮与北门外以及东郊一带大规模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建设,木材、竹料等建筑材料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1953年3月,大西南建材城的前身——岷江造林局成都贮木场在九里堤府河西岸应运而生。
“一五”计划期间,成都确定的694个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导致木材需求连年大幅攀升,作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成都贮木场浇筑起“建北门”早期的产业地基。
上世纪八十年代,川西林区资源逐渐枯竭,岷江水运木材量逐年下降。1998年9月1日,四川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岷江木材水运自此退出历史舞台。1999年,经省经贸委和省市场协调领导小组批准,成都贮木场扩建为四川大西南建材城。
黄金时代:产业高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21世纪初,当成都整体战略转向“向东向南”发展时,建筑业需求激增。金牛区凭借其雄厚的建筑产业基础,在城北筑起产业高地,而大西南建材城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市场供应的木材、中纤板等各类建材,直接辐射并保障了成都众多工地的需求。
大西南建材城。图源掌上金牛
到2005年,大西南建材城累计投资5322万元,先后修建了一、二、三、四期营业房5.5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露天货场,引进商家客户达400多家。2007年以后,大西南建材城被政府和有关部门评为“中国特级木材市场”“中国木材价格指数采集单位”“四川省文明市场”“成都市金牛区十大专业市场”等荣誉称号,并连年被成都市金牛区政府表彰为“纳税先进企业”。
大西南建材城是岷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水运企业转产二次创业的典型,是国内外木材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形成的成都重要木材交易供应基地,也是紫坪铺水库移民安置基地、天保工程实施期间和之后企业职工再就业基地、阿坝州部分民族同胞从业者脱贫致富基地、阿坝州内地经济窗口基地,为保一方社会平安稳定和区域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战略转型:生态智慧与城市记忆共生长
201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大力推进“北改”工程。同年12月,大西南建材城市场调迁改造项目获批为“北改”工程项目,次年被列为市级重点工程。
搬迁前的大西南建材城。图源掌上金牛
大西南建材城立即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与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大西南建材城300多亩土地处于府河上游、沙河源头的岛状地形优势,打造新型生态居住区和文化创意商业街区。自此,这片土地开启了从“木材堆场”到“生态+智慧”城市综合体的蜕变。
在大西南建材城原址上新建的数字影像产业园。图源五块石街道办事处
在大西南建材城原址上新建的沙河源公园。图源掌上金牛
如今,以保护生态、文化遗产为原则,一座以木材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已在此诞生。公园内“水木华年”“木排水忆”等景观,不仅展现了四季的不同风貌,也诉说着大西南建材城与贮木场的历史记忆。伐木水运的涛声虽已远去,历史的印记却以全新的姿态映照当下——蜿蜒的河流串联起时空,今昔光影在此流转不息。
大西南建材城的蜕变,恰是蓉北商圈发展的生动缩影。那些曾经扛运原木的坚实臂膀所淬炼的实干精神,悄然融入蓉北商圈的基因图谱,驱动着这片土地的迭代更新。建材城的年轮从未消逝,它以更智慧的方式持续生长——在大西南茶城新茶的氤氲里,在“荷二代”的服装手稿上……最终沉淀在每一个被历史赋能,又持续驱动未来的“今天”。(图片由成都蓉北商圈发展服务局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