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政企频道  >  政务热点
双流:技术援建唱主角 农业专家进高原农家
http://www.newssc.org 】 【2017-07-17 15: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推荐阅读

7月13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曾先富研究员正在巴塘茶洛乡列窝村格桑甲措的黑木耳种植基地为种植户木耳菌棒进行“会诊”,“处方”。-袁浩摄

  双流经验“植入”巴塘合作社

  “什么是合作社?并不是大家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一个产业,按照入股的比例进行分红……这样理解合作社是准确的。”11日,巴塘县委党校会教室里座无虚席,双流区富民葡萄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付加林的一堂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精采授课让参会的巴塘县16个脱贫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农技员茅塞顿开。

  针对巴塘县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对农村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农业技术薄弱,干群思想观念陈旧,集体经济家底子薄等现实问题,专家组的专家们利用两天时间对2017年巴塘县16个拟脱贫摘帽村第一书记、村长、农技员进行专题培训,培训重点为产业发展基础知识、集体经济发展理念和管理运行。

  来自省农科院的李志专家专门为大家培训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专题,“当前,脱贫攻坚任务重,选择发展什么产业很重要,不仅仅考虑本地的地理条件还要考虑市场因素,许多地方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是却没有销路,这就会伤群众的心,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李志说。

  “听了专家的课,让我们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总觉的把老百姓发动起来,投工投资投劳就行了,到时就根据大家的入股情况进行分红,实际上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双流葡萄合作社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让我们少走好多弯路,回去后,我们要好好理一下管理制度,还要加强品牌包装。”茶洛乡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扎西多吉说。

  一个产业发展得好,可以带动一方群众。

  挂任夏邛镇下桑卡村第一书记的李渊在听了专家的授课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下桑卡的蔬菜产业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还缺少市场意识,下来后,我们将加大对蔬菜基地的品种改良和市场拓展,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让群众更多地增加收入。”

7月13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曾先富研究员正在巴塘茶洛乡列窝村格桑甲措的黑木耳种植基地为种植户木耳菌棒进行“会诊”,“处方”。-袁浩摄

  专家指导让群众信心更足了

  在茶络乡黑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的树桩架起的黑木耳生长床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藏区发展黑木耳产业,有着良好的前景,如果掌握好技术,一棒可以产生5-10元的效益,有利于藏区群众脱贫。”成都市农科院食用菌专家曾先富说。

  围绕黑木耳种植的木桩打孔、菌孢培育以及管理,曾先富边示范边讲解,并对种植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听了专家的讲解,我们更有底气了,专家讲的实在,管用。”种植户拉姆说,去年在政府的号召下,家里共种植了200棒黑木耳,但是因为打孔不到,产量很小,一度失去了种植的心信,“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又学到了一些技术,有信心把黑木耳种好。”

  在莫多乡苹果种植基地,省农科院的种植专家谢红江则围绕群众关注的苹果产量、老树管理等问题,对大家进行手把手指导。

  针对巴塘巴塘部分百年老苹果园树体衰老、病虫害发生严重、结果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等实际问题,提出 “保好命”、“施好肥”、“改好型”、“树好牌”巴塘苹果发展“四步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莫多乡技术员扎西甲措说:“谢老师的讲解浅显易懂,巴塘苹果是巴塘的一张名片,但是因为群众没有掌握技术,便任其自由生长,果子结了很大,但果型和个头都比较小,这次现场教学是把问题讲透了,很解渴。”

  “双流组织的这次培训,专家给力,讲的内容切合群众的实际,群众都能听得懂,可以说是对我巴塘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最重要的是让群众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县农牧科技技局的干部丹宁说。(通讯员:韩国梁 袁浩 图片由双流宣传部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 编辑:陈洪]
点击进入 四川发布网站 微博 四川新闻网爆料微博 转麻辣微博
新闻采访中心:[028] 85171608
分享按钮
相关新闻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