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山果农”带农致富 理县高半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成效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14日讯(朱梦琪)多年来,理县多措并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尤其是通过近五年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全域化,而且农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的提升,“佳山果农”作为理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者和排头兵,也成为了理县新型农民的代表。
题记
9月初,桃坪镇佳山村青脆李正热销、红脆李、红富士苹果挂满了枝头……记者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对几家种植大户的走访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佳山果农”,了解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乡村带来的全新变化。
![]() |
从广东回老家专门“伺候”耕地
水果种植大户陶志建,人称“顶柱”,靠着他一人经营6亩耕地,养活了全家六口人,是不折不扣的“顶梁柱”。
“08年地震以前,我在广东打拼,当时在流水线上生产高尔夫球杆,虽挣钱不少但很枯燥也很辛苦。”陶大哥回忆往昔,感触良多。多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积蓄,但身在异乡的失落感和浓厚的土地情结始终萦绕在陶大哥心头。08年地震过后,陶毅然决定返乡种地,勤劳致富。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
佳山村位于高半山,水源匮乏,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出产的蔬菜没有特色,出现了销路狭窄和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正如陶大哥所说:“萝卜、白菜价钱一直上不去,有时回本都成问题,更别谈致富了。”就在陶大哥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到村民们纷纷响应党和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号召开始种植果树,他心动了。“我把从山脚到山顶的6亩耕地全部种成了果树,山脚种车厘子、山腰种青红脆李、山顶种红富士。”陶大哥向记者介绍道。
当记者走到他家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院子里放满了盛着青脆李的筐子,请来的工人按照品质的等级划分把青脆李分拣到各个筐子里,从成都来的商人在青脆李还未下树就已预订了。据了解,陶大哥去年仅靠卖水果的收入就有十多万元。
“以前的老房子很破,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休息的时候,陶大哥指着照片上的老房子不禁感慨。通过地震后基础设施改造以及自己卖水果挣的钱,陶大哥家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以前都是外出打工,现在我们有空了也要外出旅游咯。”对于未来,陶志建充满信心。
村书记王朝运介绍,2008年以后,像陶大哥这样外出打工的返乡农民已经有30、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