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制定“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中,将凉山定位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增长极”和“四川旅游的后花园”、“西部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
旅游经济跑出“加速度”
凉山,不负重望,不辱使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05年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四川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可以说,西昌的城市建设已提升十年以上,实现了全州景区的蜕变。特别是西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建成凉山州乃至于攀西地区和川滇旅游热线的重要口岸城市,形成凉山州名副其实的旅游中心,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在加上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灵山等四个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风景区;马湖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彝海红色文化景区和会理古城被列为全省打造的21个精品景区范围,凉山旅游蓄势待发。
2008年凉山举办的彝族火把节点燃四川旅游恢复重建一把火。火把节期间全州接待游客13.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自驾游车辆达到19400余辆。去年,凉山州共接待游客1501.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20亿元,旅游综合排名在四川21个市州中,由2005年的第14位上升到第7位,旅游经济增幅排名全省第一。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凉山旅游人数增长了30倍,旅游收入增长18倍多,旅游业成为凉山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小安教授认为,凉山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基础薄弱的地区跑出了远超旅游先进地区的速度;在少数民族地区跑出了远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速度;在西部偏远地区跑出了超越东部发达地区的速度。
省旅游局局长张谷感慨:“凉山旅游业完成了起步、起跳、起飞的三级跨越,现已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全省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