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火把 铸就旅游发展模式

2018年07月17日 11:17:48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郑璐涵

  在嬗变中创造旅游发展模式

  凉山具有“民族风情浓、自然景观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特色。无论哪个季节到凉山去,游客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温情和领略到最原生态的彝族风情、摩梭风情……

  凉山制定了推动旅游突破性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自然生态、彝族风情、科技、人文以及旅游产业等“五大特色”,打造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彝族火把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红色文化等“六大精品”。同时,凉山州坚持:“政府主导、市场统筹、品牌开路、百姓受益”发展模式,举全州之力,集全民之智,政府先后对全州城市加强投入达数十亿元,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旅游精品。建立起了有效的融资平台,突破了资本瓶颈,为凉山的全面发展抢占了先机。

  西昌是一个山、湖、城相依相融的美丽城市,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登顶泸山,整座西昌城尽收眼底,高楼挺拔,错落有致;而鸟瞰邛海,沿湖绿野平畴,阡陌纵横,碧绿如玉的海水,在高原艳阳的照射下,犹如一颗天生丽质的明珠,熠熠生辉。早在15世纪,来中国旅游的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评价说,“邛海是比地中海更美的‘珍珠湖’。”

  被中外文人墨客视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为保护和传承摩梭人的原生态文化,泸沽湖在旅游开发上,实施了以自然村庄和家庭为单位,游客可以直接与当地民族一起生活来体验摩梭风情。

  被堪称为世界地质公园的螺髻山因其主峰状如古代少女的青螺发髻而得名,古籍中将螺髻山名胜归结为“十二佛洞,十八顶,二十五坪,三十二天池,一百单八景”,螺髻山坐落在彝族聚居区的普格,它与彝族风情形成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大凉山彝风之旅的黄金线路。

  去年6月26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高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旅游界的资深专家魏小安、石培华、戴学锋、刘峰、李庚、张辉、历新建、窦群、彭德成等先后就“凉山模式”发言。

  专家们对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旅游资源像这里如此集中的地区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并且,凉山文化是很神秘的文化,彝族文化为代表,摩梭文化也很独特和神秘。再一个就是西昌发射基地,给凉山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凉山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现实针对性很强,既突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潜在的动力,又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方面创造了新的模式。选择了一个好的产业、好的发展道路,来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相信,“凉山模式”,对于全国,特别是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别强的现实意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3]